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2月27日《北京晚报》)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以13多亿人口计算,平均七个人中就将近有一个老人。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行动不便,养老问题显得异常严峻。从目前的养老现状看,绝大多数只能是靠“家养”。
如今多数人家是独生子女,意味着两夫妻要养四个老人。如果说老俩口身体健康,能独立的生活,自然养老无需求助子女,而如果有一方身体欠佳,子女们就得费不少劲,而如果几个老人同时难以自理,子女就是再有能力也照顾不过来,何况子女有自己的工作,也得养家糊口,因而,此种“家养”并非是家人能胜任的了,还得依靠外力。
从目前看社会养老院“僧多粥少”,养老床位“一床难求”普遍存在,曾有报道,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目前已有9000多人排队候位,而私办养老院价位又高,一般的老人根本上不起。即使是再增加床位,也难满足每年增长100万人的需求,因而,养老方式只能是重点从社会办养老院向社区办家庭养老转换。
社区办养老,老人可以依托自己的家,在家中吃在家中住,不仅生活上犹如以往,而且,与独立的养老院相比有家的感觉:熟悉的环境,多年的熟人朋友,说说话,下下棋,聊聊天,自由自在。此举既可以弥补养老床位的不足,又给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安慰。再则,即使是自己的亲人照顾起来也异常的方便。
但社区养老并非是放养,病得有人治,卧病在床得有人护理,生活不便得有人关照,由此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温暖和服务:一是以小区或者居委会为单位,常常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二是利用网络和电话,建立特别的老人服务联系渠道,送饭送物;三是实行流动医疗,对不同的老人建立不同的医疗档案,定时送医送药上门;等等。如有必要还应相应的建立社区养老病床,实行全托或者半托和临时托,根据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养”无须花巨资建养老机构,也无须大投入的设立养老床位,只需细致的服务,此种服务最经济,最实在,可以说除了一些身体有严重疾病,长年卧床的老人外,绝大多数老人都欢迎。实行“家养”无疑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最有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