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春二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宋晓天在桂林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自治区党委决定:赵乐秦同志任中共桂林市委委员、常委、书记。新官上任第三天,赵乐秦书记不烧“三把火”,却在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别具一格地清唱“四知歌”,即对领导干部强调为人为官当“四知”:“知恩、知学、知足、知止”,赢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知恩图报是美德。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知恩图报,更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道德精华。古有明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今有典范:伟人毛泽东71岁生日,“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请的是工人、农民、解放军代表,完全可以说是感恩于人民的生日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从出生到成长,在人生旅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同事的帮助,更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应当报党政组织之恩,报人民群众之恩,报亲人朋友之恩,真正做到勤政不当“懒官”,善政不当“庸官”,廉政不当“贪官”,上不愧党,下不负民,不让亲者痛仇者快。
知学上进是追求。“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过去仁人志士尚书,如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领导干部更应尚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三个月安排了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才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避免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只有带头学好,才可能在形势任务发生变化、重大决策部署出台时,及时领会、准确引导群众,才能以实际行动成为学习典范,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因此,我们要向实践学、向百姓学、向书本学,勤学苦学、广学博学,在学习中坚定信念、拓宽视野、把握规律、提高素养、增强能力。
知足常乐是境界。凡人都有追求,特别是领导干部当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知足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的动力,知足常乐不是平庸表现,而是大智若愚。知足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衡量自身能力,正视客观条件,不妄想、不奢望、不贪求,也不盲目攀比,以宽容坦荡的胸怀去对待生活和工作。一个懂得知足的人,方能心有定力,泰然自若,不为名扰、不为利诱、不为物惑,真正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享受乐观豁达、轻松洒脱的人生。古往今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面对灯红酒绿、功名利禄,领导干部能否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刻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往往可以看出其精神境界的高低。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曾经强调,要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知足常乐,才会珍惜领导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知足常乐,才非一门心思往上爬,才会一双眼睛往下看,脚踏实地为民生;知足常乐,才能乐观豁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知止不殆是明智。所谓知止,就是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知进退,止耻辱。因为嗜鱼,故不受鱼,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实在是明智之举。因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所以自己应当知止。无休无止,天之大耻。正如庄子之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领导干部应当古为今用,立足当前,放眼将来,坚持原则,守好底线,敬畏法纪,敬畏道德,敬畏人生,想得好、说得对、行得端、走得正,也就是思所当思,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清楚什么计划不能想,什么事情不能干,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朋友不能交。只有真正做到知进退、明行止,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行事不败、立身不殆。
知恩图报强调德,知学上进注重才,德才兼备,既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工作目标,更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知足常乐为胸怀,知止不殆乃慎行,知足知止,既是优秀干部的廉洁自律,也是党和人民的严格要求。可以用“车”来比喻,知恩是“发动机”,知学是“加油站”,知足是“限速牌”,知止是“制动器”。去冬今春以来,各地新官陆续上任,要想走向美好未来,也许可从赵乐秦的“四知歌”中听出一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