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已经发布一段时间,各级政府正在认真落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依然存在,拉开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江苏某地级市政府一名门卫称,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可能给领导添堵的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2月20日 《半月谈》)
对于老百姓来说,政府机关都是“办大事、办难事”的地方,那些强悍的门卫发出的嚣张气焰本来就让老百姓避而远之,若不是碰上棘手的难事,谁愿意去冒这个险、闯这个关。江苏的这位强悍门卫给政府机关“门难进”作了个现身说法,将群众划分为几个等级不说,还不让给领导“添堵”的百姓进门,无形中在“权力”和“权利”之间划开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老百姓气愤不已。
为什么某些政府机关的“门难进”呢?关键是住在门里面的领导干部作风有问题。领导干部的职责本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他们却将“人民公仆”的外衣束之高阁,将其“官僚主义”的本来面目暴露的一览无遗。对于政府机关“门难进”的尴尬,我们不能过多的把责任归结在“门卫哥”的强悍上,因为什么样的人能给领导添光彩,什么样的人会给领导添堵,这样的区分标准显然不是“门卫哥”能够说了算的。领导干部扭曲的价值观在无形中影响了“门卫哥”,作为弱势群体的“门卫哥”,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得已被“权力”潜规则。
政府机关的大门里住的是“权力”,大门外站着的是“权利”,没有“权利”参与的“权力”游戏也只不过是领导干部们的自娱自乐,时间长了,注定会以悲剧收场。要想彻底改变政府机关“门难进”的歪风、邪风,就必须激活领导干部的“民本”意识,还原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那扇阻隔“权力”和“权利”的大门,让领导干部和老百姓来个亲密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