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三部分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权与维稳?
短片四 群体性事件凸显维权问题
【解说词】近年来,一些地方矛盾纠纷不断,群体性事件频发,尤其是云南孟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宜黄事件等社会震动很大。
主持人:我们想请您给我们解答,这种群体性的事件为什么会频繁发生?
张教授:有一些是由于群众利益,群众的权利受到侵害而激发起来的,有一些可能是小题大做,被炒作起来,被少数的人操纵起来的。我是感觉到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维权的问题没有到位,无非是有这样的土地征用,这是一大块,房屋拆迁,另外道路建设,企业改制,还有,比如说像破产案件,集资案件的处理,没有真正地维护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才能引发群体性的事件。我想,这就向我们提出来一个问题,如何做好维稳,前提必须是维权,权利得不到维护,维稳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好。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先维权,然后去维稳。
字幕:维稳的前提必须是维权
张教授:而维稳也必须着眼于维权和有利于权利的维护和保障。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思维和方式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张教授:我的理解法治思维是不是有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应当是尊重和保障权利,权利优先。群众的权利是不是得到了尊重和保障,该给他们补偿的,是不是补偿到位了,我想这个就是一个权利优先的理论。第二个就是公平正义,因为法治的核心价值就是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法律这样一些概念,在西方它同时就包含着公平的意思,在我们中国的语言当中,也有“法者,平之如水”,比如说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等方面,是不是兼顾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是不是考虑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者。第三,理性平和,不要动不动就用国家暴力,动不动就用警力,国家强制力来推行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具体到比如说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这样群体性的事件当中,我们怎么运用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字幕: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张教授:比如说我们以房屋拆迁为例,你这样的房屋拆迁是不是为了一种公共利益,你不能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它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比如说我要建高速公路,比如说我要进行棚户区的改造。第二个在程序上,你是不是严格地审查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第三,你是不是尊重了被拆迁人的意愿,征得他的同意。第四,在非常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强迁,你要善用司法程序,由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因为在拆迁和被拆迁之间有一个中立者——人民法院来审查,你这个强迁的申请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理,必要的审查程序是不是完备,安置的措施是不是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才能作出准予强迁,或者不准强迁的裁决。这样的一些过程,这样的一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主持人:这种理性平和的做法也是一种法治精神的体现。
字幕:法治精神里包含理性精神
张教授:对,因为法治精神里边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理性精神。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在,都是把法律看作一种理性,处理矛盾纠纷的一种理性。
主持人:其实权益受侵害人,他如果用一种理性平和方式,也是用理性平和这种方式处理问题的话,可能很多的矛盾就不会升级,不会爆发成一种群体性的事件。
字幕:维权需要理性平和
张教授:群众,被拆迁人、土地被征用的人也要理性地合法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要采取极端的行为。所以不光政府要理性平和,要依法办事,群众也要理性平和,也要依法维权。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法治中国依然是一个“在路上”的状态,是一个目标,依法治国是实现这种状态的方略。请您描述一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之时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张教授:我想这个状态,一就是说在全社会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了科学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从另一个层面,也是更深刻的层面来讲,那就是人权得到保障,公平得到保障,和谐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得到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第三个层面,中国的法治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法治的深度不断地加强,在全球治理结构当中发挥大国的作用。
结束语
主持人:伴随着我国立法的完备、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司法更加公正,执法更加公开透明,法治正在用制度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一个高扬公平正义旗帜的法治中国正在到来。我们期待着,也共同向这个美好的前景努力着。再次感谢张教授,下期《时代问答》我们再见!
![]() |
(责编:李放、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