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二部分 如何推进司法公开、独立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主持人:张教授我们注意到十八大报告当中有九次提到了司法问题,为什么司法如此受关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司法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字幕:司法为何越来越受重视
张教授:确实如此。给予司法这么大的关注,这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里边还是第一次。我想,一,随着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从立法转向了法律的执行和使用,也就是说转向了司法。第二,随着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的到来,大量的社会矛盾以司法个案的形式涌进了人民法院,出现了“诉讼爆炸”、“诉讼井喷”,中国超乎人们预想地提前进入诉讼社会,司法,特别是人民法院成为各种利益的竞技场,成为各种矛盾的集散地,它承载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越来越艰巨,越来越重大。第三,人民法院司法供给的能力,司法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说化解矛盾纠纷、定分止争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在一些地方司法不公、不廉,司法效率不高,也是成为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我想由于这样一些问题就使得司法问题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越来越突出的问题。1984年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就是美国是一个诉讼社会,这个诉讼社会它的标志就是人人都在告状,到处都有官司。
字幕:诉讼社会提前到来
张教授: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想象到中国也会进入到诉讼社会,因为当时我们全年的诉讼案件还是非常的少,但是,三十年后诉讼案件大量地涌现,每年都以10%的数量在增加。比如说2007年咱们全国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是800万件,去年就突破了1200万件,按照每个案件直接或者间接涉及到的当事人6个来算的话,那我们的国家就7000多万人涉入到了诉讼程序当中,或者是当事人,或者是利益的关联人,或者是证人,或者是被告,或者是犯罪的嫌疑人。本来诉讼社会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的现象,当我们处于现代化过程当中,已经有了后现代社会的景象。
主持人:要加强司法的公信力,我想可能司法公开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来看一条短片。
短片三 以网络为载体推进司法公开
【解说词】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次网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审。如今,法院直播庭审已不再是新闻。在推进司法公开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法院选择网络作为载体,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为群众广泛接受。
主持人:那么在司法公开方面,我们现在都做了哪些比较好的一些做法?
字幕:从哪些方面推进司法公开
张教授:首先是立案公开,什么样的案件能够受理,什么样的案件暂时不能受理,什么样的案件是要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什么样的案件更好的是通过行政的或者其他渠道来受理更合适一些。另外诉讼费的收费标准,绿色通道的一些基本条件等等。再一个庭审公开,除了那些涉及国家机密、涉及到隐私或者是未成年人的案件之外都要公开,不仅一审要公开,二审和再审也要公开。第三个方面,裁判文书的公开,出了判决以后,不仅要及时地送达给当事人,还要在网络上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还有其他的一些公开,比如说人民法院的各项内部的院务公开,法院内部的政务公开,甚至有的法院警务公开,这是公开的事项和范围越来越扩大,真正地把司法权和法院各项权力的运行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这样的话大家就不得不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不加强审判工作的规范。特别是现在各级人民法院非常重视,向媒体的公开,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比方说我们审判案件,越是对媒体公开,越是毫无保留地公开,媒体报道得越客观越公正,也能够更加增进社会对法院的信任和信心。
主持人:您是来自一线的法律工作者,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字幕:审判案件对媒体公开增进司法公信力
张教授:我们审理的有几个社会高度关注的涉黑案件,我们把吉林省的各大媒体的记者都请来,让他们旁听庭审活动,使他们了解涉黑案件它的特征是什么,法院在处理涉黑涉毒案件当中,它的一些基本的形势政策是什么,审理的一些基本思路是什么,以及从严、从快地打击这些涉毒涉黑案件的犯罪分子。像我们审理海天案件,它集资诈骗比吴英案件还要多的,但是我们就邀请媒体来听。
主持人:其实在全国范围内,司法对媒体公开,从而增进公信力的例子,应该也不在少数。
张教授:像赵作海案件,还有云南的李昌奎案件,如果不是媒体的炒作,纠正起来就会迟缓,不是说不能纠正,可能迟缓,甚至不可能很彻底,媒体一广泛地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地予以纠错、予以补偿、予以国家赔偿。
主持人: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里面用的是“确保”,而不是“保障”,我们怎么来解读。
字幕:确保司法独立公正
张教授:因为从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讲到了要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一次用的“确保”,就是说中央要下大决心来解决司法独立的问题。因为没有独立就没有公正,特别是现代社会民告官的情况下,司法机关更得独立了,如果你站在政府的一边,好,官官相护,很多民告官的案件之所以不能胜诉,就是官官相护,或者说人家感觉到你官官相护,如果你司法机关再受制于行政机关的压力的话,那就更成问题了。还有一个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它有一个特点,叫不告不理,法院不能主动去干预社会生活,不能去动员人家来打官司,所以它处于一种受动的状态,不告不理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司法独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主持人:我们这儿正好有一条网友提问:“我是一名律师,工作上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基层法官,大多数法官都是愿意秉公执法的,但是他们有时很无奈,因为判案过程会遭受不少外界力量、权力的干预。我想知道您作为一名大法官,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张教授:会有一些人打招呼,甚至也会出现个别领导打招呼、批条子,但是,真正地说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这样做的,这样的条子没有遇到过,一般的都是批示:请依法公正处理。这是最普通的。
主持人:那也是一种压力?
张教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监督吧。
主持人:希望您这个解答真是能够在基层的法官身上能够起到这种监督的作用。所以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我们现在讨论的司法的公开、独立,应该都是题中之义。
【贴画面】中国首次发布司法改革白皮书
张教授:司法改革的内容非常宽泛。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还发布了司法改革的白皮书,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司法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下节导视
【解说词】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
【同期声:张文显】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企业破产、清算,等等,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
【解说词】张文显教授继续解答。
![]() | ![]() |
(责编:李放、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