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扶贫:扶强还是扶弱?

2013年02月01日10:55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贫困,并不遥远。

  从北京驱车3个半小时,我们就远离了都市繁华,进入河北省阜平县境内,看见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近来,这里因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踏雪考察而备受瞩目。而习近平关注的,正是这里的贫困问题。

  习近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就在差不多的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考察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特殊困难地区。

  高层领导的行动,引领我们把目光又一次投向贫困地区。确实,在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在高歌猛进的前进路上,有时我们会忘了中国之大,中国情况之复杂,忘记了还有一些父老乡亲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关注贫困,体恤贫困,探索路径和方法消除和摆脱贫困,这是中央领导2012年底访贫所传递给全社会的重要信息。

  在国家层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已经印发,去年以来,又先后启动实施了秦巴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六盘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等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正式打响。

  这注定不是一场容易的战役。在多年扶贫之后,可以说剩下的全是“硬骨头”。要啃下这些硬骨头,我们必须直面种种现实难题,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智慧。

  本期专题我们关注扶贫中的“扶强难扶弱”现象。这一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限的扶贫资源究竟应投向哪里?“造血式”扶贫能不能完全替代“输血式”扶贫?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带动致富,效果如何评估和保障?小户和弱户能不能扶起来,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人们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解答。

  “越贫困越享受不起政府补助”

  ——扶贫陷“扶强难扶弱”怪圈

  云南澜沧县拉巴乡芒东村红毛树村民小组距离乡政府驻地44公里,全村共有52户161人。前往红毛树村民小组的土路不足2米宽,记者乘坐的车辆一路擦着路边的树木驶过,极为颠簸。

  经过多年扶持,红毛树村民小组已经通电,“村村通”卫星信号覆盖,但全村仍有51户村民住着简易木板房或竹片房。

  记者在村里看到,有的村民住的房屋四处漏风,用泥巴糊着脸盆大的窟窿。为了防止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吹走,村民用石棉瓦压住。但由于缺钱更换,10多年前的这批石棉瓦也已经破损不堪。

  36岁的村民温得福以养猪、挖菌子、种地为生,家里4口人,一年的现金收入有4000来元,其中近一半是种粮补贴。“家里的存款只有4000多元,就是政府给我两万元补贴盖房子,我也拿不出剩下的钱,贷款也怕还不起。”温得福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当地政府对贫困户建房给予补贴,但是越贫困的地区、越贫困的农户越难享受,比如红毛树村民小组那些与温得福情况相似的村民,这就使得这一补助性扶贫政策陷入了“扶强难扶弱”的怪圈。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在重庆武陵山区、三峡库区,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户致富,扶贫部门专门给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配套1.5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补贴资金。然而乡村旅游投入大,贫困户大多和这项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交通方便,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只有2公里远,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不过村里许多贫困农民向记者反映,虽然有政府补助,但真正能吃上“旅游饭”的,还是家底厚实的农户。

  该村一些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建乡村旅游点,政府至多能补贴两三万元,但这还差得远,包括接待住宿能力提升、室内装修、周边环境打造、院坝硬化等,农民至少还要自筹10多万元,投入不少。

  八龙村村民沈学斌家里因妻子患重病,已经欠下不少债务,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现在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沈学斌一人打零工维持,大儿子上学每月200多块钱的生活费,对于沈学斌来说也是很重的负担。

  “搞乡村旅游?这个可想都不敢想。”沈学斌带着记者走进自家破旧脏乱的二层小楼,他说首先自己出不起本钱,其次自家房屋破得很,即使花了大钱,也不一定能装修出个样子来。

  八龙村一些贫困户告诉记者,能搞得起乡村旅游的,都是有一定家底的,穷人哪干得起这买卖?“村里的扶贫补贴其实都补给了相对富裕的人,越贫困越享受不起政府补助,还是没有扶起来。”

  在产业扶贫方面,一些地方也存在着扶大户的现象。在湖南省大山深处的辰溪县苏木溪乡,漫山遍野种满了金银花。帮助农民种植金银花发家致富,是当地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不过有村民反映,获得扶持的,一般都是村里的富裕户。

  当地农民舒孝刚告诉记者,种植金银花需要承包大片山地,请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照料,此外买种苗、栽培管理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普通农户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所以产业扶贫资金大多用于支持种植大户。

  舒孝刚并没有对这种安排表示不满。他说,以前自己在外面打工,钱挣不了多少,还与家人分离,现在回村里一边给金银花种植大户干活,每天拿80元工资,一边自己小规模地种点金银花,收入比较稳定,也方便照顾家人,感觉挺好。

  不过也有不少农户认为,这样分配扶贫资金不够公平,也没有体现帮扶贫困的特点,致使许多贫困户的生存状况近年来没有大的改善。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一位姓盘的村民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发展柑橘种植扶贫,但国家的低息贷款、免费苗木基本都被一些在广东打工多年、具有不错经济条件的人享受了,因为对银行来说,他们更具有还款能力,对扶贫部门来说,他们能让扶贫工作早出成果。

  “这样的做法不是要真正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致富,而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村里边很多人都有看法。”这位村民说。

  江华县的做法有一定的普遍性。记者采访中发现,扶贫信贷资金投给大户甚至农业企业的不在少数。

  重庆三峡库区某县官员给记者提供的信贷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表显示,该县实施的10多个项目,贷款对象都是农业企业,扶持项目主要为生猪屠宰深加工、食用菌规模生产、蔬菜加工、种植基地建设等,和贫困户没有直接联系。

  当地官员告诉记者,虽然在一些贴息贷款项目中,政府也要求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农户,要求部分种植养殖基地雇用贫困农户务工,但这些企业项目是否真正带动、带动了多少贫困农户,实际难以准确掌握。

  “一些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发展起来的工业、农业项目与农户的联系并不紧密,缺乏带动千家万户脱贫的机制保障。”一位基层干部直言。

  更有甚者,重庆有的区县在扶贫项目审计中发现,部分扶贫贴息贷款并没有真正被用到对口项目上,而是被业主挪用放贷或投资房地产,根本没有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更别说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了。好在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在审计调查中已被查出并及时制止。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