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异化”折射扶贫之艰
扶贫,顾名思义,越贫困的越应该扶持,如今一些地方却出现“扶强难扶弱”的异化现象,让一些贫困群众深感不满,也让关心贫困的人士深为担忧。记者采访了解到,“扶贫异化”背后的原因并不单纯,它更多地折射出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扶贫不如扶富”
对于“扶强难扶弱”,不少基层干部其实有自己的看法。甘肃玉门市柳湖乡党委书记李金明甚至直言:“扶贫不如扶富。”“扶富是扶持贫困村中有思想、有致富能力的农户”,李金明说,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柳湖乡是玉门市的一个移民乡,1390户人家几乎都由岷县迁移而来,是玉门市比较贫穷的一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出头。
杨生平是该乡最早发展日光温室的农户。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目前已建起3个大棚。杨生平说,3个大棚年收入5万元没问题。据了解,在杨生平等人的带动下,柳湖乡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如今建成的日光温室已经达到了40座,拱棚面积超过50亩。
李金明说,扶贫应该扶产业,但并不是所有困难群众都适合发展产业,一定要有能人来做,树立样板,所以要首先扶持像杨生平这样的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刺激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甘肃张掖市扶贫办副主任校德阳从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也有同样的看法。校德阳是一位从事扶贫工作20余年的“老扶贫”,他告诉记者,现在张掖每年的扶贫资金为800万元至1000万元,而全市农民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27.8万。
“这么多贫困人口,这些资金确实办不了多少事。”校德阳说,这就不能“撒胡椒面”,要重点扶持那些有带动作用的能人和企业。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扶贫办主任张贤义也认为,长期以来受制于小农思想,不少农民安分守己,闯劲不足,如果单纯依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看似公平,其实是不负责任。
记者了解到,在湘西州以前的扶贫工作中,基层为了让老百姓没意见,干脆把扶贫资金平均分掉,农民拿到钱后,基本上用来补贴家用,甚至大吃大喝,很快就用掉了,对发家致富所起的作用不大。
政绩考量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的贫困地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一些部门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量,这一做法也极易演化为单纯的“垒大户”。
扶贫领域的专家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投入后,都想尽快见到“扶贫效果”,他们认为帮扶贫困农户效率不高,而扶持部分种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则可以明显壮大当地农业经济规模,“扶贫效果”明显。
湖南省古丈县断龙山乡党委书记向攻劲说:“一些行业部门在贫困地区开展的扶贫项目只愿做‘锦上添花’的事,不愿做‘雪中送炭’的事。贫困地区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项目,而行业扶贫往往做不到,或者不去做。”
基层群众对此也有认识。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部分村民反映,一些基层干部和扶贫部门更愿意选择强者进行扶贫,因为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获得上级重视。“造富造典型比接济穷人更容易出名。”一位村民说。
据记者观察,由于对短期政绩的追求,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在投向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倾向于投入规模大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贫困农民实施的小型项目;倾向于投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素质不高的贫困农民胜任的项目。
专家直言,这种倾向实际是扶贫政策目标的一种偏离,它忽视甚至是漏掉了亟待帮扶的贫困户,这样即使利用扶贫资金创造出了就业机会,贫困农户也很可能无法从中获益。
不过,基层干部们也有苦衷。一些乡镇领导坦言,上级每年都要考核扶贫工作,完不成要扣分。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往往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条件薄弱,即便花了钱也很难迅速脱贫,而扶贫资金投入后若不能很快产生效果,会影响考核。
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
湖南省发改委一位从事扶贫相关工作的官员向记者抱怨,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对基层扶持力度很大,但一些地方准备的项目很不实在。各地都想多上项目,而对于项目究竟能对扶贫发挥多大作用却说不清楚。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基层干部以不真实的项目申请扶贫资金的情况,比如将早已荒废的果园列为扶贫项目,以此向上索要扶贫资金,而下拨的扶贫款却进入了干部个人的腰包。
在一些贫困县,记者看到,许多贫困户还是一家几口人挤在泥砖房子里,而大量扶贫资金却在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用来发展产业,用来补助建房,甚至专门流向和乡镇干部、村干部关系好的人家,致使部分地区出现两极分化加重的现象。
云南省彝良县、镇雄县地处乌蒙山区,虽然已是冬天,由于贫困,一些群众还住在透风、漏雨的茅草房里,盖着一床破旧的棉被,只用一个火炉抵抗寒冬。
一名乡镇干部介绍,当地近年来通过茅草房改造、抗震民居加固工程等项目,解决了1000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但仍有数百户群众居住在茅草房中。
“按照现在的物价,建造砖混结构房屋,每平方米最低要700元,六七十平方米就要四五万元。”这名乡干部说,剩余的群众非常贫穷,即便每户补助资金加起来有两万多元,他们也根本没能力拿出剩下的两三万块钱,只好不参与改造项目,继续住在破旧的茅草房里。
江华县一位姓盘的村民也说,前些年扶贫工作队扶持的村集体经济产业,比如果园等,一般都被富裕的农民承包,贫困户根本没办法入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并不大,只能造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