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5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灵光:庄稼地里找到方向
记者 王汉超
见到王灵光的时候,是别人远远地一指。地里没有别人,他一个人在地头逛荡,又黑又瘦,戴着眼镜,还是学生模样。豫东的田野肥厚广阔,尽管寒气逼人,但小麦的绿意已经爬满了地面。这本是农闲,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段,过完年就要忙着除草除虫了。可是王灵光一天恨不得往地里跑三遍,不看见庄稼他有点心慌。
人们很难相信,这个25岁的毛头小伙,3年前一边上学,一边出来搞农业,如今种植高效农田4000亩,成立的合作社更是拥有16000亩的种植面积。他们的团队,竟是一群20出头的孩子兵。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孩子干起活,一点不逊于大老爷们。稍显老成的6位社员,是返乡的农民工,也不过二十八九岁。是什么让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农村,爱上了种地?
2009年7月,王灵光还是河南农大刚入校的大学生,他不知道他即将参加的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将改变他和一群人的命运。在那里,他第一次真切地见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转,从此满心想的就是下到土地上,种庄稼,搞合作社。
那时候,他完全是个愣头青。之前他一直干的是在学校卖爆米花。当他筹了5万多块钱,一屁股坐在河南商水县领导的办公室,张口就要流转200亩地。对方没有泼冷水,只是问了资金、种子、推广、管理一大堆问题。这些话把他问醒了,要做好充分准备,迎战这些难题。
2010年5月,他在漯河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了200亩。从学校,一下子到了农村,欠了几十万的外债,单枪匹马,压力很大。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晚上对着偌大的田地,说不出的孤独。“那时候没人信任你,农户、银行都怀疑你能行吗?什么都得自己想办法。”
为了说服别人,王灵光把200亩田一分为二,100亩按传统方法种,另外100亩用新品种、新方法。结果,后者完胜,平均亩产1300多斤,比前者多打了1万多斤优质小麦。这下子,农户口耳相传。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土地突破万亩,社员发展到两千。学校里刚毕业的孩子们,广州、苏州厂里的农民工都来加盟,团队发展到25人。
与学生们相比,农民工更踏实,能扑得下身子。“很多时候能带我们,弥补我们经验的不足。”王灵光说,他们在外面工资也不低,现在招工难,找活容易。但他们加入不是为的眼前,而是未来。我们都觉得农业市场大、前景大、潜力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种庄稼有感情,在这里能实现每个人的梦。“相信每个人经历过从播种到收获,就能体会到我们的感觉了。”
3年来,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同伴们在一起,没日没夜干活的时候。从小麦收获到玉米播种,收割、运输、浇水、施肥、打药几乎一刻不歇。我们晚上睡在地里,睡在拖拉机车斗里,睡在我们收的庄稼上,幸福无比。
那时候,前面受的苦全不重要了。其实农村挺苦的,条件差,活重,村民不信任。每年交地租的时候,麦子还没打下来,用掉所有的钱,连买几棵青菜都要赊账。王灵光说,我们最大的难处,一个是钱,一个是经验,现在我心态摆正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梦是最能带动年轻人的。我回学校交流经验,现场都会有很多人要来,每年大学一毕业,很多人就投奔来了。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