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青春派:创业激情怎样点燃

2013年01月15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剑:母亲的剪纸我的事业

 记者  朱  磊

一把剪刀,“咔咔”几声,伏兆娥手中的红纸“变”成了记者的笑脸。站在一边的李剑呵呵笑道:“一个人像只需2分钟,这个是妈妈几十年练就的功夫,我现在才学了不到五成啊。”灿烂的笑脸,齐耳的短发,这个时候的李剑,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学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虽然只有27岁,李剑已将母亲的剪纸艺术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2009年大学刚毕业,李剑就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妈妈是民间传承剪纸艺术家,我从小耳濡目染,初中便拿起剪刀帮妈妈做剪纸,大学就想着如何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学广告传播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学有所用。”在李剑心中,早早便有了一个梦想,并且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

靠着从母亲那里借来的3万元,李剑在银川文化城租了个门面,并开发了一款剪纸贺卡。为了推广产品,李剑不得不用了最笨的办法,带着产品跑单位、进会场,白眼、奚落受过不少。好在爱人郭海及时从福建回来,还带回了打工积攒的4万元。那笔钱,夫妻俩第一时间还给了妈妈:“就是想看看到底能撑到什么底线,虽然苦,但现在想想都是财富。”说到这,李剑与郭海相视一笑。

第一笔单子,是300多张贺卡,一星期内交工。没有工人,李剑号召全家上阵,妈妈、妹妹、小姨,一家人剪了4天,才完成贺卡的剪纸部分。由于印数太少,印刷厂不接活,只能窝在办公室用打印机打印。数九寒天,两口子一个负责打印,一个负责将贺卡晾在地上,偏偏打印机又出了故障,等完成贺卡,两人已24小时没合眼。

第一年,贺卡只卖出去3000多张,收入不到一万元。“传统的剪纸市场就只能做这么大,要想突破就必须有创新!”在一次去杭州考察的过程中,李剑为杭州丝绸所吸引,“为什么不能做丝绸剪纸画?”打定主意,咬咬牙,李剑批发了4000多元钱的丝绸回家开始尝试,虽然那批丝绸成为了试验品,但是在投入了几万元的费用后,他们成功将剪纸与丝绸融合。

“过去的剪纸作品大多用白纸装裱,不仅显得档次低,时间一久,剪纸就会褪色。而丝绸不仅仅档次高,而且耐保存。这项发明拿了‘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李剑拿出一幅彩色丝绸剪纸画,精美的图案配上优质的丝绸,既像一幅国画,又散发出浓郁的回乡民俗味。

新产品大受欢迎,也让李剑逐步尝到了创业的甜头:2011年公司总销售额达到370万元,2012年则突破500万元。

李剑心中还有个更大的愿景。“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回乡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把更多的非遗艺术打造成产品。”创业磨砺出李剑的直爽,“我们已经找到了一块地,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政府能够重视我们的非遗产业,提供一定的产业资金支持,解决土地五通一平等问题。”

“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不少老艺人生活窘迫,如果能够将他们的手艺变成产品,创造出价值,就能更好发展下去。”李剑说。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