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3年的工作重点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要努力实现良好开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完成省政府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为此,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烟花、食品等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电子信息等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突出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加快新引进项目签约落地,促进在建重大产业项目达产达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先导性、支柱性要求,重点扶持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延长优势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促进高端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搭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启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加快商贸批发市场外迁。加速岳麓山、灰汤温泉、大围山、花明楼等旅游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扶持发展湘菜产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合理布局园区产业,支持金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现代物流园区,推进隆平、天心、雨花、岳麓等园区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长沙金融生态区建设,发挥城投集团、先导控股、轨道集团平台作用,支持长沙银行、水业集团、粮食集团等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加强规划设计。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研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报批,加强望城与主城区规划对接,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规划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地铁2号线、石长铁路复线、湘府路大桥、南湖路隧道建成通车。加快地铁1号线、城际铁路、沪昆高铁、湘江综合枢纽、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地铁3、4号线、京珠高速辅道、营盘路东延线、荷花路浏阳河隧道、铁路新北站二期等重大项目。提升城市品质。加快黎托新城、省府新城、滨江新城、朝正垸片区等开发建设。推进新一轮旧城改造,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扩大“城中村”改造试点,加快黄兴北路、书院路、古道巷、长重等棚改步伐,启动经适房上市交易,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施地下管网、自来水户表改造,推进老旧厂区水电分离。统筹推进浏阳河风光带建设,提质改造晓园、白沙井等城市公园,新建社区公园20个,城区新增绿地300公顷、绿化达标小区100个。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加快公交企业整合重组,加大公交站场建设管理力度,加强公交线路运营和票价管理,规范出租车运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完善交通微循环。实施更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区夜景亮化品质,开展社区环境整治,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中心城镇。重点支持小城市、特色镇、中心镇建设,推进中心城镇与周边乡镇协调发展,加大对边远乡镇产业发展扶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加速农村电网扩容改造,修建农村公路9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安保提质和危桥改造。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清洁种养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精品农业和林下经济,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保护发展宁乡花猪等地方特色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农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科学布点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构建新型农业支付、流通经营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治理抛荒行为。完善现代农产品配送体系,开展市内农副产品直销配送,启动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扩大农村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启动新一轮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实施科技增收工程,加强农民技能素质培训,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多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速先导区建设。加快滨江新城、梅溪湖片区、洋湖片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和望城滨水新城、宁乡东部新城建设,实现洋湖湿地公园、西湖文化园、桃花岭公园、梅岭公园开园。大力发展两型产业,集聚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商务等新兴业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环境经济政策,健全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资源环保审计,加大绿色信贷、绿色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公众参与、环保自治机制。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实施铬渣污染深度治理,推进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湘江综合枢纽库区清污工程,继续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加强湘江水体保护和浏阳河、捞刀河水污染治理。实行垃圾分类减量收集与处理,加强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继续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新建、续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2家。加快黄标车淘汰退出,启动PM2.5监测,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