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艺文观察:丝路吹来“中国风”——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侧记

记者  袁 晞

2012年12月13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古代到今天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土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之路,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本次中国文化年把《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带给了土耳其观众。走进设在伊斯坦布尔古建筑里的展厅,仿建的敦煌洞窟迎面设置,仿佛来到中国西北大漠。敦煌不仅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的包容吸纳方面堪称中华文化的典范。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时空中审视,它揭示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多元特征。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介绍说,“所有的展品都是敦煌文化的精华,涵盖了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艺术精品,这是一个艺术史的概括展示”。敦煌艺术吸引了众多伊斯坦布尔市民排队参观。一位满头白发、手拄拐杖的老人引人注意。这位名叫乌斯塔法的老人是资深的“敦煌迷”,专程从市郊赶来。老人兴奋地说:“敦煌是20世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是世界文化的宝库。我是一个痴迷于敦煌文化的土耳其人,今天能亲眼欣赏到中国的敦煌艺术,真是十分难得。”

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华夏瑰宝展》,是我国首次携5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展品在国外展出,共101件国家级文物展示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倾力策划的此次展览,选择了来自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1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101件(组)。兵马俑给第一次亲眼看到的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品中清代皇家珍藏的瓷器让土耳其观众赞叹:“中国的皇家珍藏,陈列于土耳其皇宫,可谓实至名归,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与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挑选了8部中国优秀武侠电影作品,在第三十一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主办中国电影单元,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6家影院放映,吸引了土耳其的大批中国功夫“粉丝”。中国传统武侠电影论坛同期举行,让“粉丝”们对中国功夫有更深的了解。

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加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各个门类的中国出版物展示了中国当代出版的丰富成果。国家宗教局将“中国伊斯兰文化展演”带到土耳其,为观众展现了中国穆斯林今天的生活与文化,拉近了两国人民间的感情,让土耳其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中国歌剧院《蝴蝶夫人》参加阿斯潘多斯国际歌剧与芭蕾舞艺术节,《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带来了徐冰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中土动漫产业论坛”等活动,都展示了崭新的当代中国文化。钢琴艺术家李云迪作为文化年形象大使并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更是展现了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活力。文化部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设了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网站,以中土两种语言面向网民,新兴媒体的运用增强了文化年活动对土耳其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让从古至今的中土文化交流继续传承。

从首都到城镇

以往在其他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大多集中在首都和少数大城市,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活动遍及土耳其各地,覆盖了土耳其40多个城市,从亚欧交界处的伊斯坦布尔,到中部的首都安卡拉,再到西部边境地区,可以说土耳其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差不多都有中国文化年的活动。从在安卡拉举办了“北京之夜”文化周活动开始,上海、重庆、江苏、安徽、广东和新疆相继在土耳其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交流活动。北京、广州杂技团参加安卡拉购物节;江苏省整合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及云锦艺术和传统书画展览等多个特色艺术团体,在爱琴海之滨的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举办“江苏文化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地在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关系;新疆艺术剧院艺术团参加“诺鲁孜节”庆典联合演出。还有北京京剧团和上海市歌舞团参加了伊斯坦布尔国际戏剧节,重庆市和广东省组派醒狮舞龙团在10个省市巡演,深圳交响乐团110人在土耳其举办巡回音乐会,安徽花鼓灯艺术团参加布尔萨国际民间艺术节,浙江省“西泠印社·中国印”特展在安卡拉举行,甘肃省《印象敦煌》及敦煌文化论坛在伊斯坦布尔举办。中国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年的活动内容,也让更多远离首都和大城市的土耳其民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土耳其米玛尔锡南大学副校长卡杰说:“土耳其人,特别是艺术家应该把目光投向东方。”这位在中国学过北魏史的学者说:“我们对西方的艺术研究很深入,对东方的艺术却知之甚少,所知道的很少的一点东方艺术还是从西方学来的。多研究中国和东方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的全面谋划下,中国驻土耳其使(领)馆辛勤工作,华人华侨积极参与,“土耳其刮起中国风”、“中国艺术在土耳其大放光彩”等醒目标题经常见诸土耳其各大报刊、网站头版头条,土耳其主要新闻媒体都对中国文化年进行了重点采编和跟踪报道,让土耳其民众在欣赏中国艺术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一时间成了土耳其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如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在致辞中所写:“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表现在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海纳百川的结果。”

举办中国文化年,不仅是为了传播,也是为了吸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放眼望去,海峡中船只穿梭,大桥上车辆往返……风徐徐来,吹向大陆、吹向大海,吹向世界。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