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强调,新闻战线要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切实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据12月12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文风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能力水平和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认识和职业操守的问题。刘奇葆在这次调研时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对指导新闻战线进一步改进文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这些年来,特别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新闻战线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贯彻落实“三贴近”的要求,纷纷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一线,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既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又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改进文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尽管在文风上有了许多改进,但不良的文风还在一定程度和一些方面存在,有的新闻冗长空洞、照抄照转、言之无物,有的报道空话连篇、夸张浮泛,有的文学作品语言生硬、形式刻板,有的文章废话连篇、不着边际、生拉硬扯、无病呻吟,有的评论没有联系实际的具体东西,没有分析、见解,没有思考、判断,更没有办法、对策等等。这些种种不良的文风,读者生厌,听众反感,群众不满意。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要做到“短、实、新”,摒弃“假、长、空”,关键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方式阐述观点,坚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事实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感动,脑中才有多少积淀。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用优质的精神食粮引起受众的共鸣;只有贴近实际,才能真实地反映群众的火热生活和伟大实践;只有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正因如此,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把改进文风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追求,带着深厚感情走进群众,深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扑下身子“抓活鱼”,弯下身腰“向下走”,学会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在基层汲取营养,获取新闻素材。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写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唯有如此,新闻工作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改进文风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而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学风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党风的一种折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就明确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端正文风对端正党风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就有切实改进文风、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等要求,对那些“假、长、空”的形式主义“亮剑”。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廉洁务实、亲民爱民之风扑面而来,这必将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拒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用实际行动改进文风、转变作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