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怎么看与怎么办》;作者 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新华出版社
“我夜里11∶40就开始打电话抢购国债,但电话一直打不通,凌晨好不容易打通了,也没买上。”家住北京海淀区的王丽几年来一直有购买国债的习惯,她知道在柜台难买,就提前一天晚上在电话里开始了“秒杀行动”。
和王阿姨一样,很多居民都发现国债正变得越来越难买。事实上,在国债变紧俏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半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如何,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债缘何成了“香饽饽”
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减弱以及对降息预期的增强,是国债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国债之所以变得紧俏,是因为老百姓觉得买国债比把钱存银行更划算。”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记者,居民预期在物价企稳的情况下,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减弱,甚至不排除将来还有降息的可能。
相比银行存款利息,国债收益对普通居民而言正变得更有吸引力。数据显示,我国3年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5.58%,5年期的票面年利率为6.15%,分别高于目前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0.58和0.65个百分点。
居民心理预期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演进路程:过去一年来,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连续三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逐渐拧紧了货币投放的水龙头。
不过,这些政策在收紧银根、缓解通胀预期的同时,也影响到实体经济融资等问题。为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做好减震预防工作,在去年10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首次提出要对宏观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央行连续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四个月停止了具有回笼资金功能的央票发行工作。
国家宏观政策正是以这种方式传递到普通市民面前。在微调思路的影响下,从升息预期到降息预期,超过存款收益的国债由此亦成为当前普通百姓理财菜单中的“香饽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