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立群
2012年12月05日08: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圈养到散养
学训兼顾全面发展,高校对游泳特长生优先录取,“一条龙”训练体系逐步顺畅
如今,全国很多地方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各类体校难以为继,杭州游泳为何能逆势而上,业余训练红红火火?赵荣福认为,“改革训练方式,学训兼顾、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
长久以来,体校实行的“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管理”的“三集中”训练模式,学训矛盾十分突出。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训练,文化学习时间不足、要求不严、质量不高,综合素质难以提升,很多人进入社会后步履维艰,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这些弊端严重打击了家长们的积极性,瓦解了业训的社会基础。
而杭州的游泳业训队员如今已全部施行走训制。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专心学习,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5点到7点以及双休日的两个半天进行训练。
大关体校总教练魏巍说,这样的训练方式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俱乐部制”已非常相似。“而且杭州现在有3个泳校,孩子们可以就近选择训练点,这也使走训成为可能。”
学训兼顾,既是对孩子们的挑战,也是对他们的锤炼。“无论读书还是训练都要更动脑筋,提高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这有利于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令魏巍满意的是,他的队员们学习成绩都不差,而且因为有了游泳的一技之长,很多队员在升学考试乃至就业时能够得到特别的青睐。目前,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对游泳特长生情有独钟,优先录取,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一条龙”游泳训练体系正逐步贯通。
出口的顺畅,令杭州的游泳业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每年暑假,家长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各大游泳馆试训,要进游泳培训班还需要排队拿号。陈经纶体校副校长柏自悦对叶诗文的父亲叶青松印象深刻。“当年,叶爸爸每天骑电动车接送女儿,30分钟车程,一天一个来回,风雨无阻,冬夏从不间断。”
今年9月中旬,浙江省首届少幼儿游泳表演大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省的300多个5岁至7岁的小朋友参加了水中跳韵律操、泳池摸物、打腿比赛等趣味游泳活动。大会上还有一项达标活动,小朋友们只要游完25米,不论用时多少,都能得到一张漂亮的“蓝海豚”小证书。游泳冠军的培养,正是从近水、亲水、玩水、乐水开始。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