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照照历史的镜子》;作者 王寿南;新华出版社
中国士人对政治的影响深远且历久不衰。所谓的“士人”与“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仍有些不同。“知识分子”原意指的是对国家、社会十分关怀且愿意将国家社会问题视同道德问题的读书人。而“士人”指的是中国传统上所谓的读书人,他们并不都把国家社会问题视为道德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士人读经书,会写文章,却未必都关心国家、社会问题,所以我仍用“士人”一词而不用“知识分子”。
士的演变
“士”在西周的封建时代就已存在。当时的贵族阶级可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及士四个阶级。士是封建制度下贵族阶级的最下一层,他们受的是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依据孟子的说法,士又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下士掌管各种基层工作,其地位与非贵族的庶人相衔接。非贵族阶级可分为庶人及奴隶。本来贵族与非贵族阶级是分得十分清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制度逐渐解体,社会的阶级逐渐流动混淆,非贵族阶级的一些优异之士由于立功而跃升为贵族阶级。同样的,贵族阶级最下一层的士由于人数众多而逐渐没落,失去了贵族地位,例如孔子本属贵族,实际上却无法享受贵族的权利,与庶人无别。是以,其时的“士”与“庶人”逐渐混合不分,春秋晚期已有“士庶”连用的事例。到了最后,士不再是代表贵族阶级的名词,它逐渐变成“读书人”的代名词。到秦汉以后,士就指读书人,故而有“士大夫”之称。
士的分类
春秋战国以后的士人人数愈来愈多,士人集团中自然有性格、志趣的差别,荀子已将士分为“仰禄之士”与“正身之士”。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也将战国之士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退隐派五大类。我个人将士人分为“文士”、“侠士”、“隐士”三类。“文士”即文章经世之士;“侠士”即行侠济世之士;“隐士”即退隐遁世之士。
不过,这三种士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可互为转移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同样的一个士是会以不同身份而出现的。举例而言,像陶渊明就是由做官的文士转变成隐居的隐士,而隋末的柴绍就是由文士转变成唐朝开国功臣的侠士,诸葛孔明由耕读的隐士转变成文士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三种士中,毕竟以“文士”对政治的影响最大。是以,本文所谓的“中国士人”乃专指“文士”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