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中国士人与政治

2012年12月03日16: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士人在政治上的特质

中国士人在政治上有两个特质十分明显。第一,他们研读的是儒家经典,因此,他们重视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物”的研究。第二,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这是因为儒家经典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教人怎么去做“人”,而另一个是政治思想的阐述(教人怎样去做官)。是以,中国士人之有上述两个特质自是意料中事了。

在传统社会里,鼓励年轻人读书都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暗示的就是好好读书可以去做官,而做官之后“颜如玉”、“黄金屋”自然就会来了。到最后,一个士人能不能做官反而成了他是否受人敬重的主要原因。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很鲜明地描绘出这种心态。

李斯曾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李斯的话十分正确,隐士并非否定做官的价值,只是自知不适宜官场而自动退出。中国士人传统上的出人头地方法就是去做官,只有做官,他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社会上一般人的观念亦把士人捧得很高。相对的,其他的农、工、商及军人的社会地位就不是很高,这是一元化社会的特性。中国以前的聪明才智优异之士只有投身政治才能有高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做官才能得到“黄金屋”及“颜如玉”。无怪乎“学而优则仕”成为古代士人的座右铭。

士人政治力量的形成

虽然表面上看来士人并没有组织,可是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都十分的大。从汉武帝任命公孙弘当宰相以后,士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就已逐渐稳固及强大。其后二千年来除了战乱时期外,政府的重要官职几乎都是由士人所占据的,其原因不外下列三种:

第一,士人的数量增多。自文翁在蜀郡开设学校后,西汉不但中央有官学,地方亦普设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痒,聚(村)曰序。此外,私人授徒之风亦盛,弟子千余人者甚多,自东汉以后,学校颇发达,至唐宋又有书院,都是培养士人之所,所以士人数量大增,自然形成政治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举例而言,像东汉时的太学生参加清议,宋代太学生攻击权臣,都显示出士人对政治的影响力。

第二,士族在社会上建立了势力。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族、宗族,所以宗族的力量很大。在东汉以前,士人似乎还没有和宗族结合在一起。试看汉高祖刘邦起事时,其跟随的功臣宿将,除了萧何以外,都只是单身之士,背后并无宗族的力量。到了东汉光武帝起事时,他的功臣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在跟随光武帝。其实,汉光帝武刘秀所率领的武装力量便是一个大宗族集团,刘秀的功臣主要分子是士人,而这些士人的后面差不多都附随着整个宗族,他们不再是单身的士,如耿纯、寇恂、王丹、冯勤等都是举宗附从。其实,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士人领导宗族自保之例极为普遍,自此以后,士人成为宗族的领袖,这个宗族便是士族。士族既然在光武帝建立政权时立了大功,所以东汉之世,士族在政府中势力庞大,世代任官,由政治地位建立了社会地位,因社会地位更巩固了政治地位。这种士族政治至魏晋南北朝时到达高峰,由于当时拔擢人才的方法是九品中正制度,在此制度运作下,所有政府中的重要高位及官职都被士族所把持。

隋唐以后,君主虽有意抑制士族,然而,由于士族力量已根基稳固,到最后君主不得不与其妥协,只要士族不结党对抗皇权,君主便不会为难士族,甚而,君主还利用士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由上所述,可知从东汉以后,士人和宗族结合,使从政的士人不再是孤单的一人,他会设法提拔同族的士人,于是士人与士人间不但关系密切,而且背后有一个集团力量,其势力自然很大。

第三,科举制度助长了士人的势力。从隋唐开始,科举使士人有一个制度化的管道登上政治舞台。隋唐以后,政府的高级官职几乎全为科举中人所占据,其原因是由科举出身的士人来主持政务已成了君臣之间的共识,再加上同年或同门之间的互相提携,更使得这种现象十分兴盛。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士人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就逐渐强大且历久不衰。他们掌握了二千多年中国政治的重要高位,也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

(责编:乔业琼、李放)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