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抓好战略布局和任务落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涵盖通信、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产业支持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基础和大国大市场的独特资源,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处于创新突破可期和掉队风险亦存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机遇,着眼长远,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战略谋划,确立竞争新优势。着眼国际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凝聚战略共识,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完善组织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立足应用引领,推动融合发展,确保自主可控,力争在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确立国家竞争新优势,并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广泛应用为目的、以安全可控为保障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精髓所在。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强。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支撑能力。加强示范应用,营造良好应用氛围,以服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动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全面覆盖,创造市场空间,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提高经济信息化水平,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健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培育信息投资与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认真贯彻落实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把信息投资与消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服务,带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消费,带动网络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信息服务。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化等应用平台建设,为信息消费和服务提供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加快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和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努力形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投资消费热点。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影响国家安全。要加强统筹协调,一手抓信息化发展,一手抓信息安全保障,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加强部门间分工负责和协调合作,健全横向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纵向覆盖技术、产业、标准、法制等领域的管理体系,确保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提升网络空间预警和网络攻防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安全与发展、产业与应用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遵循产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宽带中国”、核心技术研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
(作者: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