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图书连载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

2012年11月30日09: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以开放心态吸取外部经验

在外界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组织与自我运行过程具有普遍的封闭性,因而也平添了神秘的色彩。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极为强调组织性与纪律性,加之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经历和在执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来往较少,因而给外界造成了这种印象。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改革与开放的政策。此后,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带给中国共产党极大的自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同时,执政党自身也采取了开放的姿态。从政党的内部来说,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与时俱进的立场,提出了在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外,也要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的新思路,以扩大党执政的代表性基础。从政党的外部来说,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但是又不放弃自己的本色,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的要旨。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首次主办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2008年,中国共产党派员考察美国民主党党代会。这些做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以开放的心态思考自身的建设问题,并

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与世界其他政党的交流。中国共产党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推动自身建设,与增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密切关联。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的管理监督,提高执政的合法性,巩固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吸纳世界其他国家治理国家的经验与优点,不断提高治理效率。当然,这一出发点的前提是必须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与自身建设的举措无疑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认为,党的观念与认识的转变、领导人事制度的调整、权力配置与制约等方面应既是主动的,也是可控的。因此,只要是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身的建设,那么就无碍于党的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的每一项调整与改革都会反映在国家与社会层面,进而带动国家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调整与改革。譬如,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党内权力不能过于集中于个人,转而强调集体领导,从而带动了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取向;认识到党的领导管得过多过细,提出改善党的领导,其后便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改革;等等。可以这样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由己推及的调整与改革策略是富有成效的。这种开放的姿态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并非将权力攫为己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执政能力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增强自信的同时也加大了改革试错的容忍度。这种容忍度的提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领导权力为纽带,将政党、国家与社会都纳入一个同心结构的政治系统中。这样,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社会制度构建就形成双向促进的关系,三者目标一致,并且能够建立起稳固的结构。近些年来,许多政治观察家往往能够从中国共产党公开发布的政治文本中解读出新意或是发现改革的蛛丝马迹。事实上,这背后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与公民社会的认识。尽管对于民主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实现党内民主的新路径,并明确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民主,试图从学理与制度层面上构建起同样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事实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正在推动国家政治权力逐步有序地退出社会领域,实践基层社会民主管理与自治的模式。这些都为培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责编:乔业琼、李放)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