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图书连载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手段

2012年11月30日09: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经济手段与政治手段并重

国家治理的好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倡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调动一切资源用于发展国民经济,致力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说法,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是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以政治手段来处理经济事务的做法由来已久,并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经济与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行政指令干预经济规律,公共领域极度萎缩,国家政治权力可以涉及私人的任何空间。80年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重新提出尊重经济规律,依照经济规律办事的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想的提出,经济领域进一步摆脱了政治的过度干预和束缚。

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为3 645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81元;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458 2176亿元,折合69 8847亿美元。尽管依然存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间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是令世界惊叹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政治局势的把控及对经济事务的处理日渐精熟,让许多西方评论家不得不称道。而在此背后,即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创新。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事实上,这不仅是要求党自身解放思想,同时也要求全社会解放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为改革“姓资姓社”而争论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设计者——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断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整个9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期,市场开始独立自主地发挥调控作用,大量的资源被配置到了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中。党的许多地方领导干部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的数据,从而忽视了增长背后的权力寻租与环境破坏等问题。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被无限放大,使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明显的经济主义倾向,即那种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能算治理好国家与地方的观念。

但是事实表明,在经济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如权力腐败、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发展下去会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收入分配为例, 1978年,用以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中国为0317, 2000年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后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同样存在公平与效率问题。单纯依靠政治手段固然会妨碍经济与社会的活力,但是单纯依靠经济手段同样也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要走出政治主义时代的纯政治化、经济主义时代的纯经济化的圈子,既不能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能盲目地信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那一套。只有将经济与政治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200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的均衡,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均衡。

(责编:乔业琼、李放)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