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记者: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什么创新性的举措吗?
杜小明: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高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知识和科技创新是这类高校的重要使命。这其中,创新文化的熏陶、引领、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学校十分重视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基地、加大投入、开展活动、政策激励等措施,努力营造和形成一种学校鼓励创新,师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学校一种基本的办学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信念、精神和价值取向。
比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每年专项投入500多万元,资助学生各项科研实践计划;在校外建立近400个本科生实验创新基地和3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一流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创新班,多学科交叉集成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其中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有30人次作为并列第一或署名作者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20篇,在国内外科教界引起了积极反响。近几年,学校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得特等奖,4次获得优胜杯,并进入前10名;在近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5项金奖;机械类创新班学生魏骏杨获得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
记者: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闪亮的品牌之一?
杜小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局限于课堂、实验室和校园,而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锻炼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为国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学校积极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岗位实习、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几年围绕“农民工返乡”等主题开展的社会调研活动更是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团中央等中央部委及广东省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学校工商管理学院创办并连续开展25年的“清明义工”活动,被评为“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十大事件”、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学校艺术团多年来坚持深入城乡基层演出,已打造成“与南粤人民心连心”品牌。
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也是大学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对于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而且对于增强大学长期兴旺发达、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动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吴春燕 通讯员 韶菁 德林 梁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