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呼伦贝尔市有大小煤矿近500座,土地因过度开发被破坏。草原的斑斑伤痕,使呼伦贝尔痛下决心,资源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出海拉尔向东北方向走不远,就来到当地有名的宝日希勒煤矿。这里是陈巴尔虎旗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煤炭开采已有50多年的历史。出宝镇,沿着崎岖的沙石路驶向草原深处,没多久,草原上出现了一些“大坑”,景象令人惋叹。
“这是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在宝镇副镇长邵智佳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了这些“大坑”的来龙去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全国各地小煤窑蜂拥而起,宝日希勒也未能例外。“小煤窑最多的时候估计得有120多个。”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唐俊告诉记者。
现年67岁的唐俊1985年来到宝日希勒,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小煤窑产量最高的一年出煤也超不过2万吨,一吨煤出了井口,也就是20多块钱。
据邵智佳介绍,从1988年开始,呼伦贝尔市、陈旗就开始对小煤窑规范治理,至2000年,宝日希勒地区的小煤窑基本全部关闭。
小煤窑关了,但低水平的无序开采却留下了近20平方公里的沉陷区,里面陷坑密布,不仅破坏了草原面貌,也给当地牧民及牲畜带来了安全隐患。”陈旗国土局副局长胡智文告诉记者。
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沉陷区治理十分重视,宝日希勒沉陷区治理被列为自治区46个重点治理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实施了5期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
在刚刚结束的第5期治理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治理完成的草原已恢复平整,长满了种植的牧草,已经基本和周围的草原融为一体。
“目前,剩下的6平方公里沉陷区治理工程已经立项,预计明年开始动工,工程结束后,就可以还草原本来面貌了。”胡智文告诉记者。
“历史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低水平无序开发的老路绝不能走。必须坚持美丽发展,不再让历史重演。”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部长孟松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