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超载放牧让草原不堪重负。今天,很多牧民自觉减少牲畜头数,合理核定载畜量,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牲畜头数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但牧民在保护生态的大局上,决然选择生态,这就是今天呼伦贝尔新一代牧人的新选择。
秋天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寒气袭人。走进宝音朝格图的家,他和妻子哈斯正准备到10公里以外的草场给打草的牧民做饭、送奶茶。
48岁的宝音朝格图是陈巴尔虎旗白音乌拉嘎查颇有名气的蒙古族牧民。前几年,旗里为了保护草原生态,鼓励牧民养牛不养羊,他把羊都处理了。2007年,他联合同一个嘎查(村)的8户牧民,成立了奶牛合作社。经过4年努力,社里打草、挤奶都实现了机械化,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旗委书记高昇说,为了保护草原生态,陈巴尔虎旗实行了草畜平衡责任制,严格控制牛羊的数量,并且每亩草场给9.5元的生态补偿费。牧民为保护生态付出了收入减少的代价,旗里正在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工辅牧的方式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像宝音朝格图这样爱护草原的牧民还有很多。8年前,牧民金铁汉一咬牙,把家里的30多头土种牛全卖了,换来7头黑白花高产奶牛。金铁汉说,“30多头土种牛一个冬天喂下来,不仅自己打的草不够用,还得花钱去买草。一头黑白花奶牛产奶量要比土种牛高出两到三倍,再加上省下的草料钱,这是赚了!”如今,这位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雅尔斯嘎查的牧民,全家养殖高产奶牛26头,年收入20多万元。
金铁汉的这种“少养、精养”生产模式,体现的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思想观念变革。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谋求草畜平衡,把草原自然载畜量从600万头只降到400万头只,成为呼伦贝尔市的一大决策。
牧民在“退牧”,农民则在“退耕”。“十一五”期间每年退耕100万亩,农民的收入又如何增加?答案很简单:进牧。2008年牧业年度,呼伦贝尔市农区畜牧业牲畜总头只数达到956万头只,超过牧区近一倍。农民们盖起了棚圈,养起了牛羊,秸秆为料,粪便为肥,搞起了农家小院里的“循环经济”,收入更是大大提高。
“退牧”,“退耕”,这只是呼伦贝尔“进退观”中的一个层面。呼伦贝尔提出的是“四进四退”: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推进新型服务业;退耕,退牧,退伐,退污染工业企业。
海庄,新巴尔虎右旗杭乌拉苏木的一个牧民。他把家迁进了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把牲畜留在了草原上,平时有工人留守。海庄在阿镇做起了买卖。“牧场上有事就打个电话,或者开车去一趟,很方便。”海庄说。
海庄是响应旗里提出的“人口资源收缩战略”而进城的。“用5年的时间,把全旗80%的牧民集中到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这样,一可以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二可以做大做强阿镇经济,三可以很好地保护草原生态。”新右旗的领导这样告诉记者。
不仅是新右旗,呼伦贝尔的各个旗市都在为此积极努力。城镇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走出草原、走出耕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要保护,生活也要提高,我们会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这片绿色净土。”宝音朝格图对记者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