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入职刚一年的深圳海关缉私局公务员梁爽来说,获评单位“信息宣传先进个人”、“个人嘉奖”等荣誉称号是一年前想都没想到的。“比起刚入职时的两眼一抹黑,现在能这么快适应工作,多亏了总关团委推行的‘青年导师制’。”
深圳海关团委2013年初开始在海关系统推广“青年导师制”,为每位新入关的海关新人指定一名青年导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思想引导、技能辅助、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充分发挥青年业务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新干部迅速融入海关大家庭、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新干部科学做好职业规划。
“青年导师制”顺势而为
“问谁都可以,但问多了总觉得没了底气”,由于海关工作较为专业化和精细化,作为深圳海关缉私局的一名缉私警察,梁爽刚参加工作时,常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
这样的困惑也发生在跟自己同年进关的其他人身上。2012年新入关的公务员路艳觉得,虽然自己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但是面对千头万绪的缉私工作,刚开始也真是一头雾水。
深圳海关是全国海关系统中人数较多、业务较繁忙的直属海关。2013年初,深圳海关团委在面向全关1834名青年关(警)员的《深圳海关青年视点调研》中发现,16%的青年关(警)员存在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42%的青年关(警)员认为没有专职导师的帮助是自身业务不够扎实的主要原因。
新招录的青年干部能否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对公务员成长成才、机关工作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青年导师制”应时而生。
“实际上,深圳海关文化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师傅文化,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新入关的干部可塑性强,配对青年导师很重要。”深圳海关团委书记陈伟锋告诉记者。
路艳被分到皇岗海关缉私分局实习。为了让她尽快熟悉业务,路艳的导师针对其专业背景为她量身制定了日常学习计划,并积极鼓励她要多学、多思、多问、多实践,并在每个工作日下班前督促她落实。
“刚开始那会儿还觉得导师有点絮叨,但真正把业务知识装到自己脑袋里的那一刻起,才切实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路艳告诉记者,实习期结束后一个月,效果就出来了,她基本可以独立办理缉私行政简单案件。在导师指导下,她合作完成了《浅论我国海关履行保护国家综合安全职能》论文,并投稿参与了海关总署缉私局、中国海关学会开展的“海关与国家安全”专题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要是没有导师的指导,别说论文获奖,就是最基本的办案流程,可能都不会这么快掌握。”
实际上,深圳海关团委在导师人选上费了不少功夫。“要求导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人正直、品行优异。同时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一定的计划、组织、管理、沟通能力,一般要求从事海关工作三年以上。”陈伟锋告诉记者。
![]() |
相关专题 |
· 中国共青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