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從鄉間起步——記十八大代表中的大學生村官

文 本刊記者 梁偉
2013年01月17日15: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作為一名80后,有幸當選十八大代表,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感到肩上責任重大。黨組織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這讓我們大學生村官群體受到了鼓舞、增添了信心,讓我們覺得在基層必將大有可為。

——重慶彭水縣漢葭街道黨委組織委員周曉琳

周曉琳 融入村民從“腳底板·”開始

2008年,周曉琳大學畢業,她又“回家”了,作為重慶市首批大學生村官,被安排到漢葭鎮鎮南村任村主任助理。對於她的這個決定,家裡人倍感疑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跳出窮鄉僻壤,怎麼又回來了?

“從小就知道彭水很窮。現在念大學了,家鄉仍然窮困,我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改變這種狀況。雖然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條‘土路’,但是我很堅持。”周曉琳說。

鎮南村幅員16.1平方公裡,共轄8個村民小組,710戶3030人,山高地遠,住戶分散。吃住也極其簡陋,這些對周曉琳來說都不是問題,最讓她難受的是村民們對她的不信任。一天,她在辦公室值班,來辦事的村民繞了幾圈,就是沒有搭理她,后來才知道,村民把她當成村干部家的小孩,以為她在辦公室學習來著。

雖然心裡有委屈,但是村干部的鼓勵卻給了她勇氣和信心,“小周,好好干,有啥子事我們給你‘扎起’(撐腰)!”並且告訴她,“要當村官,先學會當村民,要靠‘腳底板’融入村子。”

為了當好鎮南村的村民,她為自己制定了“三步走”的工作目標:入戶走訪群眾、與村組干部交換思想、理清工作思路。

揣上民情日志本,周曉琳開始挨家挨戶走訪,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她就走訪了700多戶人家、2000多名村民,記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記:楊仕順,50年黨齡的老黨員,大兒子逝世,家境貧困,盡快落實低保﹔向登江,身體有殘疾,想建大棚種蘑菇,需要政府補貼……空閑時看到村民在田間地頭勞作,周曉琳也會挽起袖子,跟著他們一塊干,一把種子一把肥料一瓢清糞,雖做得不好,村民卻翹著大拇指說:“城裡妹兒不嬌氣,難得!”

不要以為所有的村民都是歡迎她的,與半山坡的高成素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熱臉貼了冷屁股,她一直笑著喊大嬸,可高成素愣是送了她幾個白眼就啪的一下關上了門。周曉琳有些無奈,回去一了解才知道這個高大娘為了給患有先天嚴重腦疾的孫子治病,已經背上了沉重債務,想拿低保,又不符合政策,以為是村干部在中間給她使壞,自然對周曉琳不會有什麼好臉色。

沒過幾天,周曉琳再次走進了高成素的家,這一次,她還帶去了一張在鎮民政辦申請的大病困難救助表:“高大娘,你莫慪氣,低保政策規定要給最需要的困難戶。您有困難,孫兒有病,可以申請大病救助……”一席話,解開了老人心頭的疙瘩。最終,周曉琳幫高大娘孫子解決了部分醫療費。高成素逢人便夸:“莫看周助理是個小姑娘,心腸好,人好!”。

周曉琳說:“通過走訪,我知道了村民在干什麼、想什麼、盼什麼。”周曉琳認為走訪工作開展得很值得,“這樣既推銷了自己,又了解了民情。”

因為走訪了全村,她清楚了全村的人員結構、現狀。在掌握全村一線資料,對基層有了新認知的周曉琳,著手撰寫《關於鎮南村發展城郊型農業的思考》一文,對如何改變鎮南村貧瘠面貌,促進經濟發展提出獨到、可行的見解。經過各方努力,鎮南村公路沿線全面實施農村危舊房屋改造和風貌建設,通達通暢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入戶便道工程有效推進。新修村組級公路29公裡,並對環村公路實施硬化,修建完工人畜飲水水池28口,修建入戶人行便道5500米。在解決村民出行難、飲水難的同時,也打破了鎮南村的發展瓶頸。

在鎮南村,有不少村民種植食用菌,但都採取分散種植、自然生長的“土把式”,產品質量不穩定,也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思考,她在村裡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合作社,聘請技術人員來講技術、搞培訓,不但食用菌的質量趨於穩定了,賣相也更加漂亮了。

為了銷售,她自己跑了好幾趟鎮、縣供銷社和一些餐飲連鎖企業,大力推銷村裡的產品,形成了種、產、銷一體模式。三個月后,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食用菌收益就由一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這條爆炸性新聞一傳開,不但更多農戶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連一些年齡大的村民都開始學習基礎種植技術了。

在鎮南村工作一年后,因為表現優異,她就成為了村黨總支書記,又過了一年,她考上了公務員,但她毅然放棄到機關工作的機會,繼續扎根農村,服務村民。

“這幾年,我的性格變得沉穩,不再急躁,處理事情亦能沉下心來客觀、冷靜分析”,周曉琳這樣說,“三年的農村工作,讓我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懂得該用何種方式去和農民、基層百姓打交道。”

(責編:權娟、楊媚)
我要留言
署名:    驗証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