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党史纵览
史沫特莱创作朱德传记始末 (3)
2007年01月05日09:24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四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真正开始写作,已到了距最初采访8年之后的1945年。1940年9月,史沫特莱的伤病到了必须住院疗养的程度,她去了香港一段时间。回到内地后,她因为长期宣传和帮助八路军,受到戴笠部下的时时“关照”。就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1941年的夏天,史沫特莱回到了美国。她准备在那里作一番调整,然后再返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再与朱德合作,完成这部《伟大的道路》。
但是,中国国内的战乱和美国的国内局势,使这位与中国革命发展同进共退十多年的作家记者,一直没能再回到这片土地。
在中国旅居十多年后回到美国的史沫特莱,生活一直不安定。直到1945年夏天,她才从纽约搬到一个叫耶德庄的地方。耶德庄以前是著名富翁特列斯克的宅第,周围有约600英亩的广袤土地,遍布着森林、湖泊和起伏的原野。这位富翁临终时在遗嘱里说,将这处地方专供艺术家和文学家们使用,作为他们从事创作的中心。在这里,史沫特莱获得了良好环境。她要潜下心来,完成写作《伟大的道路》的宏愿。
但是,身处数万里之外的美国,来写作一个正在续写中国革命历程的伟大革命者,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充实原有的材料,她需要更多、更丰富的东西。为了搜集材料,她只能求助于中国,求助于朱德本人。
1945年10月,史沫特莱请代表中国解放区到美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董必武,向朱德转去她的一封信,希望能再次获得朱德本人的帮助。
当时中美之间的通信并不通畅,朱德又处在极紧张的与国民党斗争的状态中。所以,直到1946年7月1日,朱德才借美国邀请周扬去访问的机会,写出一封信致史沫特莱,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和礼品。虽然后来周扬没能成行,但朱德的信和材料仍辗转送达史沫特莱手中。朱德在这封信中说:
“我很感激地了解到,你想花费一些精力写我的生平。应当说,我的生平仅仅反映了中国农民和士兵生活的非常之少的一部分。是否值得你花费时间,我表示怀疑。由于你那样地坚持并已着手写作,我也只能答应所求。”
朱德在信中,对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政府给予了严厉指责。但是,他也对美国人民给中国革命的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史沫特莱除将这封信翻译后抄写给许多关心中国革命的美国友人――如爱泼斯坦等外,还将朱德信中的一段话印在贺年片上――一共150张,寄发给为中国革命出过力的朋友。她说:“我以这种方式庆祝了圣诞节和元旦。”
按照史沫特莱的要求,朱德寄去了一部分资料。其中包括由红军各级人员百余人所写的诗歌、故事、特写、日记等编纂而成的两卷本《长征》;刘白羽写作的《朱德传》部分手稿,以及朱德自抗日战争到当时所发表的颇具纪念意义的各类文章,包裹里有两枚镶嵌着朱德和毛泽东肖像的小圆别针,朱德与外国友人的合影照片,还有一块产于延安的人工手织的披肩。
史沫特莱非常喜爱这件披肩,但是并没有留着自己使用。这年冬天,在纽约的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集会上,史沫特莱将这件披肩展示给数十位与会者。在介绍了它的来历后,宣布为了筹募救济中国战灾的基金而将其义卖。最终,披肩被人以1000美金的价钱购下。
五
史沫特莱以万分认真的态度写作着朱德的传记。为了感受中国的气氛,她将朱德寄给她的别针装饰在房间的壁炉架上;旁边放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一些楠树枝。史沫特莱听朱德说过,他的家乡盛产楠木,朱德小时候曾在楠木丛中度过了一段岁月。为了体验这种环境,史沫特莱便向美国南部的朋友要来了这些楠树枝。
当然,写作不是件愉快的事。思路的不畅,材料的不完备,也常常带来很大的焦虑。一位与她呆过一个时期的朋友注意到,她的表情是时时变化的。有时由于内心痛苦不安,她的面部皱纹便紧攒加深,整日愁闷不乐;有时写作顺畅,她的心情便开朗,笑容满面。可是,写作复杂、沉重的中国题材,史沫特莱常常是忧戚而深沉的。
史沫特莱后来在写给朱德的信中说:“这是一本不容易写的书,因为它不仅是您个人的生平,而且是您的贯穿着六十多年来中国历史的生平。这一生平的背景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冲击,这也必须写进去。”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增加了史沫特莱内心的不安。她曾在给朱德的信里说:“由于内战,您和您的全体同志都蒙受了很大的痛苦。我了解,我国应对这种痛苦负责。”一个美国人,因为政府的所作所为而承担道义上的痛苦,这也许是史沫特莱写作时所处的复杂心境之一。
远隔重洋也增大了写作的难度:“我必须为这本书从事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书中所涉及的每一历史时期都准确无误。”
为了潜心写作,史沫特莱还努力排除可能干扰的各种因素,甚至错过了一些好的机遇。在她到达中国之前,曾经因为支持印度的独立活动被捕入狱。为此,后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曾经表示,等印度真正独立后,将欢迎她到印度去。1946年夏天,印度即将宣告独立,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致函史沫特莱,邀请她前往印度,以顾问名义参与新政府的工作。
史沫特莱收到这封信,十分激动。亚洲此起彼伏的革命及成功消息,使这位长期关注这片土地的女性,感到无比振奋。她是一个特别喜欢活动的人,天性乐于参与实际的奋斗过程。而且,印度处于与中国的相邻位置,是吸引她前去的又一理由。
但是,史沫特莱最终决定不去印度。一些朋友告诫她,《伟大的道路》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写,印度之行却不可缓,何况到印度仍可以继续写作。史沫特莱却感到,研究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几乎已将她全部的精力消耗殆尽,而且中国的历史越研究越觉得深邃广博,她不能较长时间从这种状态中脱开……这样,只好先舍弃去印度的绝好机会。
直到1949年初,史沫特莱才完成《伟大的道路》初稿。但是,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形势,使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政府十分恼怒。当年2月,史沫特莱突然被指控为一名“仍然逍遥法外”的苏联间谍。
史沫特莱后来在致朱德的一封信里道出了被指控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多年来我在美国全国许多地方发表了关于中国的讲演,并在第二次大战中到一些陆军训练营去作了这样的讲演。我也写过关于中国的著作,并且参加过关于中国的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广播。”
政府提出这一指控后几个星期,美国陆军部又宣布对史沫特莱的控告是一个“faux pas”(社交性质的过失),用史沫特莱的比喻来说:“有点像在美国做了当众剔牙这类事情。”
虽然如此,史沫特莱的生活却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她不能发表讲演和出售文章――而当时,这是她收入和生活的基本来源。她所寄居的朋友家庭也受牵连,家里人的工作几乎不保,史沫特莱只好搬出;但在纽约她几乎租不到房屋,最后不得不住进房租高昂的一家小旅馆。
史沫特莱只好选择出国,当然,她当时不能申请到中国。可是,连到英国或意大利这样的欧洲国家,也申请不到护照。护照局的官员称,即使不考虑前一起案件,却仍然确信她是共产党员,证据是史沫特莱所写的关于八路军的著作。
激愤中的史沫特莱一度甚至考虑,如果她最终被拒发护照,她准备采取极端方式:一、将自己的案情提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二、正式放弃美国国籍,“试图在其他国家例如中国获得国籍”。她在给朱德的信里郑重表示,她的首选是中国。
在这样的境况中,《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出版,当然就遇到了难题。史沫特莱已经与美国一家著名的权威出版社――史诺夫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这家出版社,曾出版过史沫特莱同样写中国的著作《中国的战歌》。此时,出版商和审稿人却突然提出,《伟大的道路》中对中国革命的见解是教条的,并要求她在书的结尾加入反共的内容,对此,史沫特莱断然拒绝。这样,这部书的出版计划遭到了搁浅。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消息使史沫特莱异常兴奋。在收音机旁,她听到了周恩来担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消息;听到了苏联同国民党断交并表示打算承认新中国政府的消息。“来自中国的这条消息使我感到极大的欢乐,我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我应该身在中国,可是我却停留在这个被上帝抛弃了的国家”。
史沫特莱马上给朱德写去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她对自己当时的处境并不在乎:“我将支持新中国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尽一切力量声援中国。”“我打算去中国写第二卷。我把您的生平写到您60岁那年,这一年是引向胜利的内战时期的头一年。”“我希望您和毛(泽东)还是30岁,但是,我也知道在你们的前头仍有许多岁月。假如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要亲一亲它的土地。”
(《党史纵览》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4】
来源:
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长征路上红二十五军的女兵们
[2006-12-30 09:34:51.482177]
·
司空见惯的开会,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
[2007-01-05 08:45:16.978862]
·
皖东抗日女英雄
[2006-12-25 08:19:04.108268]
·
“红色电波之父”蔡威魂断长征路
[2006-12-27 08:58:56.712878]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