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党史纵览
史沫特莱创作朱德传记始末 (2)
2007年01月05日09:24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二
尽管朱德告诉史沫特莱,自己的生平只是中国农民和士兵生平的一小部分,并劝告她先到各处走走,与其他人见见面后再做决定。史沫特莱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到延安等地陆续见到了更多各类人物,甚至,许多人的经历比朱德还富有戏剧性。但是,史沫特莱清楚地意识到一点:中国农民的命运并不充满戏剧性,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写作朱德传记的想法。1937年3月左右,这项写作计划开始实施。
可实际上,这项工作并不容易进行,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尽管朱德有着极丰富曲折的经历,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多数家庭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农村的简陋生活,又使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过去十分留意;加之参加革命后,朱德不断迁徙,使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查询的材料。在没有信件、日记、文件参考的情况下,朱德甚至无法对一些重要事件提供较为准确的时间……这些,对于想写出一部详实传记的史沫特莱来说,实在是绝大的难题。
尽管如此,工作仍在缓慢进行。每个星期,他们都抽出两到三个晚上进行交谈。一般由史沫特莱提问,朱德回答。有时由着朱德展开思路,尽量发挥;有时遇见朱德谈得不够翔实,或并不大乐意深入下去的话题,史沫特莱也运用直接的方式,凭着追根溯源的不懈精神,“逼”朱德详细讲出来或延伸下去……所以尽管速度缓慢,但史沫特莱手中的材料仍越来越多,愈来愈丰富。
他们当时交谈的场面,也是颇有特色的。虽然史沫特莱在中国已经呆了数年,但中文并不通畅,所以身边有一位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一般交谈,朱德和史沫特莱用中文;有时感到语意表达不够,便用朱德也懂的德语;遇见更复杂的句子,就只好双方都用母语,再由翻译从中转换。总体上说,语言是数种混用,使得场面活跃了许多。
当然,仅仅通过交谈,对于了解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其他的时间,史沫特莱也一直直接或间接地关注着朱德。例如,史沫特莱与朋友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时,朱德也会在工作间隙走出来,与他们一起讲故事,唱歌,磕花生……用朱德的常用语,是“吹一吹”,“摆一摆”(即“摆龙门阵”,四川方言)。
再有些空闲时间,人数多,气氛热烈,史沫特莱便把大家排成一队,教他们跳自己家乡的一种弗吉尼亚土风舞。朱德对此兴趣极高。用史沫特莱的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朱将军参加,他和舞伴们旋舞起来,而且按一、二、三的拍子,好像刚参加阅兵式的新兵一样,踢得尘土飞扬。”
不仅学土风舞,朱德还要学西方式的交际舞,并且孜孜不倦。在史沫特莱眼里,朱德虽然很喜欢跳,但他的舞跳得并不出色,没有贺龙那与生俱来的舞蹈家的才华。为了多接触朱德,史沫特莱还常常到抗日军政大学听他的演讲。讲演完毕后,朱德常常与青年干部战士一起打篮球。可在球场上,朱德却并没有在战场上那般自如。下场后,他常常对史沫特莱摇头感叹,说这些战士嫌他球技差,组队时都不愿意要他参加。
史沫特莱还观察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似乎没有哪一方面是他不愿探索和了解的”。除去跳舞、打球,朱德还喜欢戏剧,喜欢唱歌。他总是不放过欣赏各种演出的机会。后来到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放映电影,朱德几乎每场都到。当时美国一部滑稽电影中有“高脚七”和“矮冬瓜”两个角色,分别由美国著名演员阿波德和考斯提洛扮演。当银幕出现滑稽镜头时,朱德总是放声大笑……
三
但是,这样对朱德的近距离观察和采访,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几个月后,朱德率军东渡黄河抗日,向山西前线挺进。此时,对朱德的生平纪录,也就是《伟大的道路》的材料搜集,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因为战争,这次有重要意义的访问,就这样被阻断了。
在后方的史沫特莱,此时患有慢性胃溃疡,后背还受了伤。但她还是利用这段时间,遍访了多处的后方医院,希望在国际上能为它们争取援助。
史沫特莱还曾到过朱德的指挥部,并在这里与朱德发生了一次“争执”。
那是1937年的冬天,史沫特莱的友人卡尔逊,获准上五台山抗日前线。史沫特莱知道此消息后,便在吃饭时向朱德提出要求,希望能准予自己同去。朱德和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都不同意。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譬如说凡是上前线的人,都要有打仗的准备。
“我也能打仗,我是在西部(美国)长大的。”
“可你是一个妇女。”朱德和任弼时几乎同时这样说。
这句话激起了史沫特莱的强烈不满。她一生都是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所以一下子发起火来:
“我并不是因为想要当妇女才成为妇女的。”接下来,她抛出一句辛辣的讽刺,“是上帝把我造成这个样子的!”
据在场的卡尔逊记述,这句话引起了朱德、任弼时的哄堂大笑,因为她提到了上帝,而这些将领们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尽管如此,史沫特莱还是亲眼见证了朱德在战场上的活动情景。这样的观察,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史沫特莱是在武汉度过的。在这里,她参加了争取协助中国军队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医疗援助活动,动员和组织了包括白求恩、柯棣华在内的一些欧洲、加拿大、印度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她又一次深入前线,前往新四军部队采访,对朱德的关注暂告一段落。
(《党史纵览》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4】
来源:
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皖东抗日女英雄
[2006-12-25 08:19:04.108268]
·
“红色电波之父”蔡威魂断长征路
[2006-12-27 08:58:56.712878]
·
长征路上红二十五军的女兵们
[2006-12-30 09:34:51.482177]
·
司空见惯的开会,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
[2007-01-05 08:45:16.978862]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