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史纵览

毛泽东的乡情乡谊 (4)

○张家康(安徽)
2010年01月27日08: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泽东早年在致友人的信中,以散文的优美笔调,描述过故乡的日暮风光:“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正如民间谚语所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他对故乡有如普通人一样的情怀。

  1950年春夏,家乡的来信一封接着一封,毛泽东于国事倥偬中挤出时间,亲自阅读,亲笔复信,信中多是关切之语,思念之情。家乡来人看望,也是络绎不绝,他就是再忙再累,也要不辞劳苦,亲自接待,临别时,还要按照韶山的旧礼,给客人添制衣物,甚至拿钱接济困难的亲友。这些开销都是从他的工资和稿酬中支付的。

  1954年6月,毛继生借去北京开会的机会,代表韶山人民前往中南海看望毛泽东。令他感到惊奇的是,毛泽东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乡音依然未改,还是一口地地道道的韶山话。毛泽东对所带来的家乡特产,即一块腊肉、两斤火焙鱼和一包茶叶,特别高兴。午餐时,毛泽东就用韶山腊肉和火焙鱼,外加一盘鸡块,招待毛继生。毛泽东夹起一片腊肉,堆在饭上,一筷子就扒下一大口饭,连声说:“好吃好吃!”还招呼毛继生吃菜,“30年没吃过家乡菜了,今天和你们一起饱饱口福”。

  1950年春天,韶山遭遇了灾荒。消息传来,毛泽东焦虑牵挂,派长子毛岸英回乡看望乡亲,了解灾情。临行前,毛泽东一再叮嘱:你要走路回去,到银田寺就下马。毛泽东虽身为国家元首,但仍然没有丢弃当年“石三伢子”的本分,依然与这里的山水草木、父老乡亲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乡亲们多么渴望毛泽东能回乡走一走、看一看。

  毛继生在北京见到毛泽东时,就曾代表韶山人民提出恳切邀请:“主席,您已经二十六七年没有回去了,家乡人民都念着您,盼望您回去看看呢!”毛泽东为之动容,但是又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大不大,细不细,是个国家主席,回去一趟不容易呀!不过,请你捎个信给乡亲们,近几年我一定会回去看望他们。”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没有辜负韶山人民的热切期待!终于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到韶山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谒父母的坟茔。接着,他便走家串户,一家一家地唠家常,一户一户地问生活。

  毛泽东离开韶山时,韶山的乡亲们闻讯,成群结队地前来送行,他们排成两行,夹道欢送。毛泽东心情激奋,走向人群,亲切地问候大家,与夹道欢送的群众一一握手。这次回乡,毛泽东先后会见了3000多人,几乎个个都握手。他曾高兴地对罗瑞卿说:“这次怕是我握手握得最多的一次。我的手都握劳(累)了。”

  1966年6月18日下午,毛泽东又来到韶山。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正如他在杭州所作《有所思》中:“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由杭州来“西方的一个山洞”即韶山滴水洞,毛泽东所运筹的恰是自称一生所做两件大事之一的“文化大革命”。因为需要静心思考、谋划,所以,此次的韶山之行只有几个人知道,滴水洞也成了禁区,这次与7年前的韶山之行,形成鲜明对照。

  但是,毛泽东的思乡怀旧的情怀,还是油然而起,当他在滴水洞下车时,曾徐徐迈步,深情地环睹群山,对随行的人说:“这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还和小伙伴打过架。”在滴水洞的日子里,毛泽东的生活极为朴素,所食都是家乡的蔬菜,如豆豉、苦瓜、木耳、马齿苋及豆腐等,其中最喜欢吃马齿苋,这是韶山的一种野菜,是小时候饭桌上常摆放的家常菜。

  当时正是农历五月,还不是马齿苋的生长茂盛期,很难采摘,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有此嗜好,便分头到田间地头寻觅,终于采摘到一些马齿苋,还在小河里捞到几条鲫鱼。午餐时,毛泽东吃着这些家乡的菜,心情特别高兴,赞不绝口地说:“这餐饭吃得很香。还是家乡菜好吃!”

  韶山水库也是毛泽东常去的地方,面对碧波如镜的水库,他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他还抽出时间来水库游泳。他一生爱好游泳,尤其喜爱在大江大海的风浪中畅游和搏击,这是迎难而上、人定胜天的生命态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他年轻时的豪爽和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则是他年老时的坚毅和勇敢,是他所说的贯穿一生的“虎气”。

  就要再次离开韶山了,毛泽东依依难舍。他对招待员说:“你要把房子管好,我还要回来的!”他哪里知道,这一次韶山之行,竟是他与家乡的永诀。

  “文化大革命”形势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纪登奎所回忆:“毛主席本想‘文革’两年就结束,没想到驾驭不了啦,已经9年了。”而此时毛泽东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病魔缠身的他,如同所有的凡人一样,有着叶落归根的思念和夙愿,他明确表示要再回韶山,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和那里的人。1976年7月以后,他一直在与死神搏斗。在一次清醒后,毛泽东让秘书诵读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老人微闭双眼,悉心体味赋中的离情别绪,不自觉地接着吟诵:“惜年种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这情感所寄予的,正是对一生的回眸,对故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眷顾。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