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史纵览

毛泽东的乡情乡谊 (3)

○张家康(安徽)
2010年01月27日08: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乡间情形可来信告我

  毛泽东与韶山的亲友们频频通信,不仅仅是联络乡情,而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家乡的亲友,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给同学毛森品去信,直接提到乡间的情况,“尚祈随时惠示”,而在给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又指出:“地方工作缺点甚多,应予纠正。”“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见告”。 “乡间情形可来信告我。”这是他给亲友信中常常提及的要点。

  这年6月,一封署名张峻明的来信,直言不讳地反映基层干部的一些缺点。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小学工作时,毛泽东与张峻明有过接触。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共产党、对党的干部全都是一片颂扬之声,而今能听到另一种恳切的声音,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即给张峻明回信,说:“甚为感谢。反映各种情况,极为高兴。”“乡间情形如有所见,尚祈随时示知为盼。”这些亲友没有因他而升官经商,飞黄腾达,大富大贵,享有普通百姓没有的特权。但是,他们却有一种便利,那就是大胆而又如实地反映乡下的情况,甚至直接进京,向他反映问题。

  张有成是毛泽东的儿时伙伴,年龄比毛泽东略大,儿时,毛泽东叫他“张四哥”。毛泽东在韶山搞农民运动时,一次幸亏“张四哥”掩护,才逃脱国民党枪兵近在咫尺的追捕。这段旧谊,毛泽东一直记在心上。新中国建立后,他便不时地寄钱,接济张有成。1951年9月,毛泽东还邀请他与毛宇居、文梅清赴京叙旧。在中南海,毛泽东还将毛岸英、李敏、李讷叫到跟前,让他们称呼张有成为“伯父”。

  1952年夏,乡间因粮食歉收,乡政府提出禁止酿酒。当地乡村的农民一直有用稻谷和大米酿酒的习惯,张有成为人豪爽,就好这一口,这下断了酒,让他好生不满,当即向毛泽东写信反映。一段时间未见回信,又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乡间粮缺猪贱的情况。毛泽东根据张有成两封信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回了一封信,感谢他的来信,“使我晓得乡间许多情况”,并关心“粮亏猪贱,近日好些否”?还宽慰他,“乡里禁酒是因缺粮,秋收后可能开禁,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当然清楚“粮亏猪贱”,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此事让他一直放心不下,在给张有成复信的第四天,他又给堂兄、老师毛宇居去信说:“接张有成兄的信,乡里粮缺猪贱,不知现在好些否?闲时望将乡情赐否?”直到后来乡间粮食增产,生猪有了发展,情况有了新起色,他才放下心来。

  1951年,毛泽东的表侄文九明来到北京,这位当年的儿童团长性格坦率开朗,直接向毛泽东反映了乡间的许多情况,毛泽东当场表扬文九明的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告诉他,以后乡间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写信反映,也可以来北京面谈。

  第二年,已是初级社社长的文九明来信,要求上京报告乡间的情况,毛泽东于10月25日复信,同意“来京一行。自备路费,由我补发”。并要求“能于11月上旬到京为好”。到了北京,文九明见到毛泽东时,开门见山地反映了乡间的情况,他说:“土改结束了,区里、乡里的干部们也没有多少事情了,这样就发下许多表格,说是发展生产。表格的内容太烦了。种了多少菜,萝卜是多少,白菜是多少。养了多少猪,肥猪是多少,架子猪是多少。积了多少肥,土肥是多少,人畜粪是多少,来年春种还得积多少,等等。干部开始从区到村,手中捧着表格,一级一级地催,还上门追着填表格。我实在忍不住,就说了句,我什么也别干了,就守着尿桶茅厕房,还有猪屁股、牛屁股,给填表格好啦!区里干部知道后,竟然找上门来,说我讲怪话,是骄傲自大!”

  早在年初,毛泽东就指示中央发了一个文件,着重解决“五多”问题,即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毛泽东强调,农业生产是农村中最主要的工作,所有工作都必须要围绕和服从于它。中央的文件下达已经半年多,而具体落实起来,又是如此的困难。听罢文九明的汇报,毛泽东情绪也激动起来,他说:“不是你骄傲,是他们骄傲,连中央的指示都不听,不是骄傲是什么!”

  贺晓秋是毛泽东的表兄弟,他的母亲是毛泽东的二姑妈。童年时,他常来韶山外婆家,与毛泽东一同读书、一起玩耍。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遭反动派追捕,在千钧一发之际,是贺晓秋和文涧泉扮成轿夫,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毛泽东抬出韶山。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又一次被敌人追捕,又是在这位老表的护送下,脱离了险境,两人分手时,贺晓秋还拿出身上仅剩的几块现洋,作为毛泽东的路费。

  湖南解放后,贺晓秋很快便跟毛泽东建立联系。他给毛泽东去信,祝贺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乡下的实情,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希望能顺民意体民情。毛泽东接信后极为欣悦,立即回信说:“感谢你的好意。所说各项工作缺点应当改正,如有所见,尚望随时告我。”贺晓秋于1960年10月病逝,最终未能再与表兄见上一面,当然也就没有机会直接面陈乡情。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儿子贺风生。

  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之时,贺风生恰是一个生产队长,他对农村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有着切肤之痛。1960年11月,贺风生到了北京,当时毛泽东刚从杭州回来,立即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他当面向毛泽东反映乡间出现的问题,从公共食堂吃不饱饭到农村灾荒饿死人,从砸锅砸灶到农具和生活用品缴公,从干部层层虚报浮夸到随便抓人打人的恶劣作风,如实地说了出来,说着说着,还向毛泽东移近一步,问道:“这是您说的党群关系是血肉关系吗?我看是皮是皮,肉是肉,是中央要这么搞的吗?”他稍微想了想,又愤愤地说道:“我们那里不少地方都把人家的祖坟扒掉了,说是为大跃进改造吨粮田。我娘的坟就被人挖开了,到现在也找不到尸骨。”

  听到这里,毛泽东坐不住了,气愤地说:“共产党也讲人道嘛!也是爹娘养的嘛!国民党挖我的祖坟我也气愤呢!这个问题要处理好。”谈话就要结束了,毛泽东很欣赏贺风生讲真话的精神,他对贺风生说:“我给你两个权利:有困难可以随时找我,有什么情况也要随时告诉我。真的,社会上像你贺风生这样敢讲真话的人太少了。”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