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史纵览

毛泽东的乡情乡谊 (2)

○张家康(安徽)
2010年01月27日08: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嗣后有困难尚可设法帮助

  郭梓材是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的同学。大革命时期,他们共同从事农民运动,出生入死,情同手足。郭的夫人刘天民又与杨开慧是知心姐妹。他们夫妻俩都曾是共产党员,后因环境恶劣而脱党。全国解放后,刘天民失去了教师的工作,郭梓材在一家猪鬃厂当会计,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给毛泽东去了一封信,请求来北京工作。此时,毛泽东也在打听他们的消息,得信后,立即去信慰问,并寄去300万元(旧币,合新币300元),希望他在当地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要来京,因为 “北京人浮于事”。

  湘潭有关部门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将刘天民安排到湘潭政协工作。毛泽东对郭梓材的生活困难深表同情,表示自己个人可以接济若干,并建议他向当地政府申请,要求解决困难。郭梓材拿着毛泽东的信来到统战部门,多多少少救了一些急。

  1954年,郭梓材的表兄张四维、堂兄郭僖生等,先后去北京看望毛泽东。毛泽东特意询问郭梓材一家的生活状况,言语中深含关爱恻隐之情,又给他们寄去300万元(旧币),还在信中说:“嗣后有困难,尚可设法帮助。不要来京,以省往返之劳。”

  次年,郭梓材因眼病而失明,基本丧失了工作能力,生活更加困难。毛泽东知道后,指示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为复信,寄去300元,并转告:“主席希望你们现在不要来,等过了一二年后再说。”1961年8月17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又代毛泽东给郭梓材寄去300元,作为治病的费用,并在复信中说:“主席要我们转告你们,如果以后还有困难,仍可函告他。”从1950至1962年,郭梓材收到毛泽东的亲笔信4封、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毛泽东复信7封,还有所赠的毛泽东的诗词等,共计有13封函件。得到毛泽东的赠款6笔,计1700元,最后一次是1962年,此时,郭梓材已身患重病,毛泽东寄来200元,作为资助他治病的费用。

  毛爱桂是韶山上屋场毛泽东家的邻居。从毛泽东的父亲和毛爱桂的祖父开始,两家便相邻而居,和睦相处。毛爱桂的母亲肖氏是个热心人,时常帮助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料理家务。后来,文氏患淋巴结核,身上流淌脓血,也是肖氏前来帮助擦洗。毛泽东对此一直心存感激,每逢回家时,总忘不了上门向肖氏致谢。

  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农运积极分子常来上屋场开会,其中就有毛爱桂的大哥毛爱堂。11岁的毛爱桂机灵聪明,帮助毛泽东站哨望风,有不相干的人来时,就会发出相应的信号。毛泽东听到信号后,便立即中止会议,几个人凑到一起以打麻将做掩护。毛爱桂虽小,办起事来却认真负责,有他当“哨兵”,毛泽东和农运积极分子从未出过事,会议从未“塌过场”。

  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派兵包围了韶山,直奔毛爱桂家抓人,毛爱桂和母亲只得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恶劣的生活环境,常年的忍饥挨饿,使毛爱桂患上眼病,以致失明。直至1930年,母子俩才回到韶山,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

  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没有忘记因自己而颠沛流离、深受苦难的毛爱桂。1950年8月,毛泽东派毛岸英回韶山,看望父老乡亲,特意交代要去看看邻居毛爱桂一家。当时,毛爱桂已不住在上屋场,岸英又翻过一座山来到张旭冲,找到毛爱桂,转达父亲的问候。岸英看他家生活困难,当场拿出5万元(旧币),并安慰说,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在毛岸英离开韶山不久,毛泽东又去信向毛爱桂表示慰问。

  毛岸英代父看望,毛泽东又亲自来信,毛爱桂深受感动,但想到自己目前实在迈不过的坎,不得不给毛泽东去信求援,信上说:“家里有六口人吃茶饭,就我一个人劳动。我眼睛又不好,只有一点亮,没有钱医治。”他向毛泽东提出要求,希望能把自己14岁的儿子毛泽林介绍出去工作。

  信发出后,毛爱桂又懊悔起来,国家百废待兴,我怎么能以个人的小事去烦扰毛主席呢?但是转念一想,毛主席一天要处理那么多的大事、要事,怎么会记挂我的私事呢?于是,心里又有了几分平静可是,没有多少日子,就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毛爱桂先生:你的来信早已收到。多年不见,甚为高兴。要你儿子出来搞一点随时随意的工作,我亦十分高兴。可向所属当地机关申请。”

  毛泽东在家乡有着众多的亲友,他给亲友去信、寄款,可从不为亲友们介绍工作,他对秘书说:“处理我的亲友的一般来信的原则是:凡是要求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这次,毛泽东却亲自介绍毛爱桂的儿子“出来搞一点随时随意的工作”,还真是唯一的例外。

  1954年中秋,毛泽东的老友邹普勋进京,毛泽东在和他叙旧时,再次问及毛爱桂,并请他带去4丈布料,还捎信让毛爱桂来北京相见。后来,又托堂兄、老师毛宇居捎话,让毛爱桂来京叙旧。次年4月,他们终于在中南海相见,毛泽东亲切地问这问那,还询问他是否能看得见,关照他如果眼睛不见好,还要去治疗。离京时,毛泽东让秘书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给他买了一套棉被,并送了200元钱。后来,毛泽东回韶山时,他们在滴水洞水库不期而遇,毛泽东远远地朝他招手,待走至身边,按照毛氏的辈分,亲切地叫他“叔叔”。晚上,毛泽东在招待所宴请乡亲,对长辈乡贤,又是敬酒,又是敬茶,其谦逊朴实的态度,令毛爱桂终身难忘。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