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 (3)
章百家
2007年12月07日10:01 来源:
zzzzzz
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 (3)--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向中国派遣空军志愿人员是苏联援华抗日的一个重要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约有作战飞机300架。当年8月中旬淞沪抗战开始后,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国空军进行了殊死战斗,至11月底中国空军仅存作战飞机30架左右,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在国民政府发出紧急求援后,苏联政府迅速从苏联空军中调拨出飞机交中国使用。第一批飞机于10月22日飞抵中国,随同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是一个歼击机大队和一个轰炸机大队,共计254人。②
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来华后立即担负起两项任务:一是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和轰炸,二是培训中国飞行员和航空技师,重建中国空军。12月初,在南京保卫战关键时刻,苏联空军志愿队投入战斗。此后,苏联空军志愿队在上海、南京、武汉、兰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地多次执行空中作战任务,并奇袭台北,给日本空军、海军及地面部队以重大打击。据国民政府当时的统计,从1937年8月至1941年,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击落击毁日机1049架。③另据台湾学者统计,苏联空军志愿队共参加过25次战役,击落日机100余架,炸沉日军舰船70余艘。④从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包括航空技师)有700多人,他们当中有200多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生命。与此同时,苏联教官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⑤1939年夏季,欧洲形势日趋紧张,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分批回国。此后,只留下少数苏联空军顾问和教官在兰州、伊宁等地继续从事对中国空军人员的培训工作。
随着苏联援华规模的不断扩大,1938年6月,应国民政府的请求⑥,苏联又向中国派遣了高级别的军事顾问。抗战期间,苏联派往中国的军事总顾问前后共四任,最初由1937年11月来华的苏联使馆武官德拉特文兼任,此后担任这一职务的是切列潘诺夫(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卡恰诺夫(1939年9月至1941年2月)、崔可夫(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苏联军事总顾问隶属于最高统帅部,在总顾问之下建立了覆盖国民政府军队各战区、各兵种的顾问机构。派遣来华的军事顾问都是苏军中比较优秀的军官,具有较高的军事理论素养和较丰富的作战经验。根据苏方史料,至1939年10月在华军事顾问已达80人,至1941年初更增加到140人。从1937年至1942年间,先后来华工作的苏联军事顾问有300多人,而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加上志愿飞行员等,总数大约有5000人。经由苏联顾问和教官培训的中国军校学员大约有9万人。⑦
苏联军事顾问的工作主要是两大项,训练国民政府军队和参与重大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空军、炮兵与坦克兵等技术兵种中,苏联顾问和教官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1938年至1941年间,苏联军事顾问参与了中国正面战场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方案的制订,但苏联顾问的建议很少被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完全接受。唯一的例外是紧接反攻宜昌展开的第二次长沙会战。这一次中国军事当局完全接受了苏联顾问制订的作战方案,使日军遭到重创,被迫北撤,暂时放弃了南进的企图。
苏联在援华过程中谨慎地避免触及中国内政中的敏感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将全部援助都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援华初期,苏联曾考虑赠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些武器。但蒋介石对此极其敏感,他曾几次致电在莫斯科的杨杰和孙科,要求他们对任何“以俄货直接由俄接济共党之说”,必须“严词拒绝,切勿赞同”①。对这个问题,斯大林的态度也十分现实。在崔可夫来华前夕,斯大林曾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照理,中国共产党要比蒋介石对我们来说更亲近些。照理,主要援助应该给予他们。但是,这种援助看起来是向一个与我们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输出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还不巩固。蒋介石则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毛泽东是永远得不到这些大国的支持的。由于有苏联的援助加上英美盟国的援助,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住它。②
斯大林的战略是让中国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苏战争,而蒋介石对苏政策的最高目标是苏联参战。为此,国民政府作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蒋介石本人也曾两次急迫地请求苏联出兵。第一次是在1937年10月至11月间。当时,上海的战事正处在僵持之中,而九国公约组织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中日冲突。10月22日,蒋介石致电驻苏大使蒋廷黻询问苏联的参会方针,他十分关心的问题是“如会议失败,我国用军事抵抗到底,苏俄是否有参战之决心,与其时间”。11月11日,斯大林接见杨杰、张冲,就中方请求苏联参战问题作出郑重答复:“苏联希望日本削弱,但目前苏联尚未到与日开战时机。”③两周以后,蒋介石又亲自致电斯大林,呼吁苏联“在当前关键时刻”出兵,“给中国以生存的帮助”,“挽救东亚危局”④。自然,这一呼吁毫无作用。第二次是在1938年夏秋之交。当年7月,苏日军队在中苏边境张鼓峰一带发生冲突。8月,中日军队在武汉地区展开大会战。此时,蒋介石再次向苏联提出缔结互助条约的问题,希望促使苏联尽快出兵。9月中旬,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答复说,只有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苏联才能参加对日作战:(1)如果日本进攻苏联;(2)如果英国或美国参战反对日本;(3)如果国际联盟责成太平洋地区各国参战反对日本。⑤这实际是明确拒绝了蒋的要求。
1941年,多方面原因促使中苏关系迅速趋于冷淡。1月,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围歼中共新四军的皖南事变,这使得苏联不得不出面干预,并以停止援助来向蒋介石施压。4月13日,在看清日本已无意北进之后,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此后,苏联已无暇东顾。1942年2月,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奉召回国,这可以看做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告一段落的标志。此时,中美已经结盟,蒋介石也不再打算继续邀请苏联顾问来华。⑥事实上,仍有一些苏联顾问和专家留在中国,直至1944年5月由于新疆问题引起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才将他们全部召回。⑦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按照《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8月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三、中美结盟与美国租借物资援华
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被列为世界“四强之一”,并与美国正式结为同盟。中美结盟似乎再次印证了长久以来的一种说法,即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但事实上,中国和美国原本是两个相当疏远的国家,长期以来它们各自处于对方对外关系的边缘。如果不是日本疯狂的扩张和侵略的推动,它们在相互接近的道路上很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公然挑战,但美国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中日争端推行的基本是一种任随事态发展的不介入、不干预政策,甚至还想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美日关系,以避免冲突。美国袖手旁观的态度并不奇怪,因为它在中国并没有什么需要保护的特殊利益。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中美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一点。1933年5月,中美之间签订了一笔价值5000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协定。1935年5月,中美两国财政部又以备忘录和换文形式达成了一项白银协定。①美国还参与了中国航空业的起步,这是与中国国防建设有关的唯一方面。1932年美国空军上校裘约特率领顾问团来华,协助中国建立了中央航空学校。从1933年至1937年,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飞机供应者。在抗战爆发后的头半年里,仍有279架美制飞机运抵中国,此后才急剧减少。②尽管美国在帮助中国发展航空业时谨慎而低调,但它毕竟在中国空军的萌芽阶段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1】
【2】
【3】
【4】
【5】
【6】
(责编:王新玲)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