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的文献
长征――70年后的眺望与思考 (4)
陈晋 王香平 王健虎
2006年12月22日08:40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长征:民族精神之碑

  2005年10月14日,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宇宙飞船“神舟6号”发射成功,人们也许没有注意,送飞船上太空的火箭,是被命名为“长征”的系列运载火箭。如果说“神舟”上天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未知世界的探索航行,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在过去探索航行中实现精神崛起的一座丰碑。这种看起来好像是偶然的人文联想,竟如此传神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

  与“神舟”在太空航行的万众瞩目相比,70年前的长征在当时却是那样的孤独,除了一心要消灭红军的敌人,几乎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漫漫征途中,多少属于人类精神共有的精彩瞬间,多少富于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多少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都与现代传媒失之交臂,以至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事实上,在长征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讲述长征的故事,回答各种各样的困惑。

  最早向世人传递红军长征的真实消息,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出现的。红军渡过金沙江不久,陈云奉中央之命到上海恢复党的组织以及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上海,他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化名廉臣,写下《随军西行见闻录》。这可能是最早向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文字了。

  最早看到长征高峰意义的是毛泽东。长征还没有结束,他就开始以特有的方式进行总结,他的《七律?长征》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毛泽东自己最喜欢且书写次数最多的一首诗词。当然,人们还熟悉毛泽东的另一段名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又把夺取天下称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这里,长征成了艰苦奋斗的别称,成了独立创新的旗帜,成了万众一心夺取新胜利的号角。

  正是在长征途中,毛泽东被历史所选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也都是从长征中走过来的。于是,具有历史眼光的美国学者威廉?莫尔伍德评论道:“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推翻两千年来停留不前的伦理体制和政治制度。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

  长征胜利的消息及其震撼历史的特殊意义,同样被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巨人鲁迅及时捕捉到了。这位以毕生精力呼喊着民族灵魂再造的思想先驱,在长征还没有全部结束的时候,就向陕北发出了贺信:“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在当时条件下,这封贺信是由一名外国记者史沫特莱托人转到巴黎,再转莫斯科后发往陕北的。

  一个民族的精神被另一个民族所认识,往往是从最典型的东西开始的。长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谁也不会想到,第一个在西方讲述长征故事的,是一位名叫勃沙特的瑞士传教士。他曾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1936年4月离开部队。一回去他就开始撰写他的这次经历。1936年8月,他的《神灵之手》在英国出版。作为传教士,勃沙特在书中竟写出一段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的文字:“我的同伴们,有的掉队了,有的死掉了,剩下的也是筋疲力尽。”他最后得出结论:“这些被国民党称作土匪的人,实际上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实践着其原理的人。”

  当勃沙特的书在伦敦出版的时候,美国记者斯诺也来到了陕北。斯诺是为了化解他对长征的80个大问号而第一个到陕北采访的外国人。他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被西方媒体认为是类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奇迹,“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看了他的书,曾三次会见这位曾经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打过交道的年轻人。

  在斯诺之后,许多中外记者到陕北来发掘红军这座精神宝库。来访者们大都抱着一个相似的动机:长征是认识现代中国及其未来不能绕过的门槛。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攀登人类精神高峰的一个坐标。70年来,不同国界、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为理解中国,追问人生的意义,为长征壮举及其精神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他的《三大洲》一书中评价说,长征“是一次体现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一书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到中国的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2月登上白雪覆盖的长城时,不禁吟哦起毛泽东的长征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为了构建中断交往20多年的中美关系,这位总统在复杂的谈判中竟然对周恩来说:“让我们开始长征吧!”或许,这是他为对话有意寻找的一个精神触点,但他很清楚长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索尔兹伯里,一个在青年时代就迷恋长征的美国作家。1984年,77岁高龄的他,用3个月时间乘吉普车、马车,甚至骡马,重走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他是怀揣着心脏起搏器走完这一路的。他还对长征的健在者进行了旋风式的采访。1985年他在美国出版的书定名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说:“本世纪没有什么事件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的前途了。”

  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总是那样无迹可寻。当索尔兹伯里说长征“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开启和领导这项伟大事业的,正是将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些长征的亲历者: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正是他们,明白无误地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新时期叫作“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于长征精神,多年来已有深入研究和多种概括,特别是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作过精辟论述。长征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献身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岁月里,人们看到了长征横空出世般的崛起效应;在开拓未来的行程中,人们永远把长征看作自己的精神走廊。

  中国人不仅最懂长征,也最懂得怎样去体会、继承和汲取长征的精神。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再次形成热潮。今年,全国有近5000人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体验节目“我的长征”。

  的确,长征已不仅仅属于过去,而是存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实现实。它不只是了解过去中国,也是了解今天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有效途径。对这一点,即使是外国人,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从2001年起,越南、韩国、日本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播放了我国拍摄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韩国媒体评论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就无法同中国进行充分的交流。

  长征,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通向未来的闪亮名片。

  的确,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它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会创造和拥有一些自己的文明名片。

  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中华民族永远传承的史诗、继往开来的丰碑。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王香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北京100017;王健虎,铁道部西安物资司办事处经济师,西安 710000〕 

(《党的文献》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4】 

  
来源: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贵州红色记忆片段 [2006-12-21 08:53:17.579396]
· 《我的长征》河南首映式在汴举行 [2006-12-21 09:28:17.122682]
· 长征达到的目的和胜利的原因 [2006-12-19 08:04:19.634653]
· 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红军长征在贵州 [2006-12-21 08:19:58.927042]
· 最具历史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 [2006-12-21 08:39:03.44702]
· 最经典战例:四渡赤水 [2006-12-21 08:45:44.970786]
· 弘扬长征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 [2006-12-21 09:01:03.874876]
· 刘华清:在长征中起北上先导作用的红二十五军 [2006-12-19 08:12:21.552235]
· 萧克:会师前后的红二、六军团 [2006-12-19 08:13:40.780062]
· 最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挺进贵州 [2006-12-21 08:29:39.580776]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