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党的文献
长征――70年后的眺望与思考 (3)
陈晋 王香平 王健虎
2006年12月22日08:40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凝聚:开拓前进之力
据统计,从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央命令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红军组织过600多次大小战斗,投入师以上部队参加的战斗达120次。
在重兵围追堵截之中,缺少装备且疲惫不堪的红军一路厮杀,为什么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挡?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说:“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
这是对长征红军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和罕见凝聚力的生动注脚。
不言而喻,长征红军的凝聚力,来自每一级团队在危险时始终有一个主心骨,而这些人在最危急时刻,总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勇往直前的选择。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们都会这样说:长征时天天打仗,那时的干部不好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都是干部、党员带头冲锋的时候。
红二方面军第6师第18团,长征途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换过4任政委。第一任政委余秋里和第二任杨秀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继任的董瑞林和周声宏都不幸中弹牺牲。
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部队可以叫狮军,而一头驯鹿带领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长征红军开拓前进的战斗力缘自何处,这句名言昭示的道理再明确不过了。红军指挥员身先士卒的脚印,把集体的力量串连在了一起,使整个部队弥漫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氛围。
不能不承认,长征就是一次需要英雄而且是英雄辈出的悲壮历程。在长征途中,有两句话是官兵们的常用语:打仗时常说“跟我来”,负伤乃至牺牲前则是“别管我”。这两句话或许囊括了“英雄”的全部含义。千千万万视死如归的英雄前仆后继地抱成一团,英雄就不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对这样的群体,还会有什么力量能够打败他们?
和其他军队不同的是,红军中的英雄,不仅诞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硝烟中,也常常孕育在行军宿营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英雄,一路上默默奉献,倒下时悄无声息。在红三军团司务长谢方祠的记忆中,他的连队9名炊事员都倒在了长征路上,其中5人是在草地饿死的。没有惨烈的场面,没有豪迈的气势,烧水煮饭的9位炊事员同战场上的4任团政委,他们同样悲壮与崇高。
正是每个人身上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让红军拥有了罕见的凝聚力,以至于平凡的人在这个集体的熏陶下能够成为英雄,进而甘愿为了集体而奉献自己的全部。
除了共同的信念、明确的使命和严明的纪律,红军的凝聚力还来自于官兵平等的制度和相互关爱、生死相依的情感氛围。过草地时,毛泽东和十几个战士一同拉着一根绳子前行,并感慨地说:“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的力量就要这样拧成一根绳。”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是“命令”战士们把可能有毒的野草先煮给他吃,然后再发通知让战士们吃。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连续为一位生病的红小鬼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他说,只要是活人,都要带着前进,这都是革命的种子。
就这样,红军领袖和首长成为生死相依的凝聚力中心,通过相互的感染、传递,在长征队伍中蔚然成风。于是,一袋干粮,一口炒面,一把野菜,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马尾巴的机会,都可能给绝境中的一个或一支红军带来生存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千百个这样的故事汇合成长征精神的洪流,形成了红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强大凝聚力,并且使这支队伍成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让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仅此一点,就足以成为或养伤、或掉队的红军不惜一切也要回到革命队伍中的全部理由。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旦进入红军这个大熔炉,就再也无法离开了。
对这样一个群体,虽然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们一无所知,但只要跟他们有过一面之缘或稍微有些交往的人,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受到它的感染。于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凝聚自身的同时,也吸引、吸附、吸收着一切向往它的人们。经苗区,有苗族民众入伍;过彝区,有彝族同胞参军。家住四川阿坝马尔康的天宝,红军经过他的家乡时,他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批藏族战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党员之一。当过国民党贵州军政府总理和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的周素园,年近花甲,还毅然参加了红军,由此成为长征中年龄最大的红军新战士。
如果说是一块磁铁,那也只能吸附铁质含量的物品。为什么一个喇嘛可以脱下袈裟成为共产主义者,一个旧式官绅可以抛弃财产地位,踏上充满冒险的远征?这种凝聚力的思想浓度,不是一种刻意的营造。因为承载着人世间顺乎民意的理想和信念,所以红军才会像毛泽东说的集纳天下宝物那样汇聚自己的力量。
1934年至1935年,星罗棋布于中国南部和中部的根据地红军,先后开始了迁徙和转移,有的上万里,有的数万里。但各路红军的长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总是围绕着总的作战意图,实行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从整个过程看,所有长征的红军一次次,一段段,或直闯关隘,或迂回曲折,但整个方向表现出自南向北进发的大走势。
于是,长征中的红军便有了7次大会师。
会师成为长征中一道独特而壮丽的风景线:相互之间互赠给养,交流干部,介绍经验。顾大局、讲团结成为红军处理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每一次会师都是长征途中的一次盛大节日;每一次会师,都在向世人雄辩地证明:红军是名副其实的“斩不断的洪流”;每一次会师,都是一次开拓前进之力的凝聚与整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的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他们付出的代价是罕见的:长征前,各路红军总数达到近30万人,而此时到达陕北的红军只剩下3万左右。
但毛泽东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我们的人是少了一些,但都是经过严峻锻炼和考验的中国革命的精华,你们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正像物理能量有聚变和裂变一样,通过空前凝聚的红军力量,一旦释放出来,怎么不可能以一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呢?
(《党的文献》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4】
来源:
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长征达到的目的和胜利的原因
[2006-12-19 08:04:19.634653]
·
刘华清:在长征中起北上先导作用的红二十五军
[2006-12-19 08:12:21.552235]
·
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红军长征在贵州
[2006-12-21 08:19:58.927042]
·
最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挺进贵州
[2006-12-21 08:29:39.580776]
·
最具历史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
[2006-12-21 08:39:03.44702]
·
最经典战例:四渡赤水
[2006-12-21 08:45:44.970786]
·
贵州红色记忆片段
[2006-12-21 08:53:17.579396]
·
《我的长征》河南首映式在汴举行
[2006-12-21 09:28:17.122682]
·
萧克:会师前后的红二、六军团
[2006-12-19 08:13:40.780062]
·
弘扬长征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
[2006-12-21 09:01:03.874876]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