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老红军刘应启>>人物故事
战斗英雄刘应启在战场中的故事
夏增忠 丁海林
2006年10月26日14:38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刘应启小传:江苏省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正军职离休干部,河南省商城人,96岁。1930年参加革命,23年战斗生涯中,三次过雪山草地,参加“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百团大战、中原突围、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大小战斗150多次,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医院无法治好的脚伤,他几仗打下来却不治而愈

  刘应启12岁时,父母亲先后去世,姐姐出嫁,弟弟病死。他亲眼看到了红军,看到了革命暴动,听到了红军的宣传和讲话,受到鼓励与教育。1930年2月,他在地下党王先生介绍下,找到南山上的红军,参加了革命,先后在乡中队、区大队,县独立团、独立四师十团当战士,主要任务是和大刀会、民团、固始县戴民权、黄川张方进行斗争,打了不少土寨子。

  一次在反对敌人的4次围剿的战斗中,敌机施放毒气,刘应启左脚伤口不幸染毒溃烂,被送到了条件简陋的野战医院治疗。此时医院正忙着搬家转移,因为反四次围剿斗争失败,张国焘先犯左倾轻敌,后犯右倾怕敌,敌人深入到根据地来了,无法展开歼敌,要转到外线寻机歼敌。院长见他的脚伤无法治好,就把10块大洋塞到他的手上说:“你恐怕不能再干革命了,回家养伤去吧。”

  “这不是当逃兵吗。”刘应启说:“我要革命,不要钱。”他把脚包扎了一下,拄着拐杖回去找部队去了,走了几百里地,终于在新州前线找到了队伍。奇怪的是,几次仗打下来,他的脚伤却不治而愈了。

  32人先锋队强渡嘉陵江,只有他1人生还

  1935年1月下旬,刘应启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广昭战役,争取在广元与昭化之间撕开一道缺口顺利渡江嘉陵江,向川甘一带发展。22日,广昭战役打响,由于两城敌军固守,红军进攻数日数未下,后主动撤出,准备创造条件渡江,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3月28日,部队再次渡江。27团二营是尖刀营,四连一排担任打先锋的任务。宣传股长刘应启也被派出趁着夜色渡江。32个人坐着5艘小船和8只牛皮船,劈波斩浪飞快地驶向对岸,不料到了对岸被敌人发觉。危急时刻,刘应启对排长说,我们人少消灭不了敌人大部队,不能死打硬拼,你先带领大家冲到对面山上,随时准备接应后继的渡江部队,我在后边掩护。

  “红军过来了,红军过来了,正在上山”。这时,5名敌人在队伍后面大叫。驻守的敌军得知我军行踪,后继渡江部队面临更大的危险。刘应启急中生智,朝乱叫的敌人扔去一个手弹,正好在叫声中爆炸了,那些敌人马上就无声无息了。先锋队到了山顶,天已经亮了,大家发现大部队还没有过江,突破口被敌封锁,都很焦急,刘应启一边稳定军心,一边思考对策。

  山下两边各有一个营地,在山顶能清楚地看清敌人动静。下午两点钟,两个送信的敌人到山对面的营地,刚上山头就被先锋队歼灭了,敌人发觉不对劲,随后调来一个连包围了山顶,敌众我寡,情况非常危急。刘应启果断地带领大家与敌人战斗。混战之中,一个头上戴着大盖帽的军官举起大军刀向刘应启头上砍来,在这万分危险时刻,两声枪响,敌人应声倒下,原来他和敌人背后一名战士同时开了枪,敌人的军刀砍在他的左肩上,把棉袄砍破了。这次在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下,共消灭30多名敌人。

  刘应启决定带着队伍撤回,准备渡江与大部队会合。他们一路打到江边,后面敌人追上来了。“快跳下江游过去。”刘应启喊着,一个小号兵、小卫生员不敢下水,被冲上来的敌人抱走了。敌人又冲上来抓他,他对着敌人放了3枪,纵身跳下江里,在水下向左游了几步,再转向右。敌人边向江里开枪边喊叫:“快回来,不回来会死在江里喂鱼的。”有的往回游到江边被敌人用刀砍死了。他在水上游一会,再沉到江底用一只手抓江底泥爬几米后再上来呼口气。一次当他露出水面,只觉得着头皮一麻,身边的江水渐渐变红了,这才知道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顶,把头皮和脑骨掀了一块下来。他忍着剧痛上了岸,爬着回到了大部队,就昏死过去了。那次行动,32人先锋队只有他一人生还。至今,他只要帽子一揭,就能看到头顶的那条“弹沟”。

  三过草地,他和队员收容300多名病号和彩号

  三过草地,刘应启都是在最艰苦的收容队里收容病号、彩号。他还清晰地记得李先念在过草地时说过的一句话,“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过草地前部队准备了不少干粮,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吃牦牛粪便。

  他在收容队中抬担架,背伤员,有时候一抬就是半天,除了跟战友轮换着抬伤员外,每天都要背、扶病号和彩号。战友没吃的了,他就将身上带的干粮分给伤员们吃,而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时,只好吃草根、牦牛粪。

  收容队在后面,危险性很大,一怕不明真相的藏民追杀,二怕跟大部队落下距离,三怕战士们体力不支倒在路上。几乎每一次过草地,都要遇上几遭。他发挥做政治工作的特长,耐心地向藏胞引导说服,最后才得以让病伤的战友通过。

  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收容的伤病号行军到草地深处。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袭来。在一个土坡下,刘应启遇到一个战友,顶风冒雪行军累得全身都已发软,再加上坡陡泥滑,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而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他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着战友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战友再次哀求。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让战友再说话,让他保存力气,一边紧抓住战友的手,一边喘着粗气轻声说:“抓紧!”看着刘应启恳切的目光,那名战友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用另一只手紧紧掐进土坡的泥里。终于,战友被拉出了危险区域,这时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俩都摔倒了。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恰好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路过这里。肖明德飞快地将两人拖住,然后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他和战友一起拉上了坡。这个战友被扶上肖明德的战马,直到赶上大部队,才算躲过这生死一劫。

  每当遇到一些因伤、因饥饿而实在走不动的战友,刘应启就动员战友说:“今天、明天有困难,走出草地就没了困难。”在他的乐观情绪的感染下,掉队的战友相互帮助,共度难关。他和战友们还编写了“睡泥地,盖的天,头枕山,星星明月来相伴,红军变成了活神仙,把那小鬼子吓破了胆”等收营歌;“草原篝火满天红,行军方向是朝东,领导我们干革命的是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等打油诗,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刘应启和收容队在过草地中收容掉队战友共有300多号。这些病号和彩号在他和收容队员的照顾下,伤势恢复后就返回原部队,投入新的战斗。

  伏击日军汽车运输大队,他率部队1个小时毁敌车48辆

  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我军转入反扫荡作战。1940年10月11日,上级给刘应启所在的新10旅发来急电:“敌人正在大规模扫荡总部和主力部队,令你旅在和(顺)辽(县)公路上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歼灭敌人的车队,越快越好”。

  旅首长将这项任务赋予了28团。刘应启迅速作出部署:一营集中轻武器、手榴弹,用一个连埋伏在南侧公路两边山沟里构筑阵地隐蔽好;二营在东山上准备歼灭由和顺来援的敌人,三营作机动使用。

  13日上午9时侦察员报告:敌人的汽车运输大队由辽县方向开来,有四五十辆,正向伏击设下的口袋开来。

  可是,敌人很警惕、很狡猾,快到伏击圈时,放慢了速度,先派一辆车开进我军伏击阵地内侦察。“情况有变,这一辆车不能打,要放过去,不然的话,打掉这一辆车,后面的运输大队汽车都开倒车跑回去了”。刘应启要求部队要随机应变。敌第一辆车安全地开了过去,后面的车队加快了速度,很快汽车全进入伏击地带。“开始打!”前面的车辆被刘应启带领的一个连拦阻住了,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轻机枪、步枪、手榴弹、炸药包、汽油瓶等全部砸向敌人的汽车上,翻了跟头的汽车堵住了后面车辆的道路。车上的敌人没有清醒过来,就去了西天,一个也没跑掉。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一个小时内,毁敌汽车48辆,敌人无一漏网,我军无一作伤亡,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

  在朝鲜战场上,他和敌机玩起了捉迷藏

  “调刘应启速来北京接受新任务”。1950年10月下旬,正在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学习的刘应启接到总政电报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到朝鲜去打美国鬼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要组建五六个后勤分部,组织决定刘应启任志后二分部政治部主任。五次战役攻汉城的时候,刘应启乘着小吉普车往前线赶,天上来了老美的油挑子,在车头上转。于是他跟老美斗智斗勇,命令驾驶员开着吉普车与飞机捉迷藏。车子先开得飞快的,突然一个刹车,把敌机撂到前面去了。等敌军好不容易绕回头时,车子一加油门,又把它甩到后面去了。敌机好几次往下扔炸弹,都击中不了吉普车。绕来绕去,狗日的老美急脸了,不停地往下扔水桶大的炸弹,其中有一颗炸弹在车子旁边爆炸,一块弹片呼啸飞来,透过车门钻进来,而他当时正好倚在门上,那半块弹片钻进他的屁股,像螺丝一样,把他的屁股和车门铆起来了,最后担架队把他和车门一起抬进了医院,又一次死里逃生。

来源:扬州日报
(责编:苏俊霞)

 相关专题
· 老红军刘应启
 相关新闻
· 老红军长寿的三个“秘诀” [2006-10-26 12:31:10.175059]
· 不竭的动力源 [2006-10-26 12:26:30.329263]
· 76年的“长征路” [2006-10-26 14:39:43.843203]
·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006-10-26 12:29:48.611885]
· 激情,在平凡日子里燃烧 [2006-10-26 12:28:43.586951]
· 理想信念高于天 [2006-10-26 12:24:53.415155]
· 抗洪大堤,送水殷勤 [2006-10-26 14:41:46.1103]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