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扬州市长征路军分区第一干休所里,住着一位正军职离休干部、96岁的老红军刘应启。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始终坚持着共产党人的信念,始终保持着红军的优良传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生都在奉献,一生都在“长征”。
刘应启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入党。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经150多次战斗,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1965年离休后,他怀着“铁心跟党是我魂、为党分忧是我责、永葆本色是我求”的坚定信念,续写人生辉煌,先后被全国、全军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数十次被南京军区、江苏省军区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坚定的信念 永恒的忠贞
1933年6月,刘应启所在的部队在四川省一个叫汪仓坝的地方驻防。26日那天,23岁的刘应启和其他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迎来令他一生难忘的时刻,参加入党宣誓仪式。面对着墙上的马克思的画像,他庄严地举起右手,高声地朗诵着“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入党誓词。“放牛娃也能入党了。”当时他激动得热泪满脸。宣誓完后,他还向组织表了决心:“我这一辈子交给党了!”从此,刘应启把自己看作是党的人,把个人的一切与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与党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红军强渡嘉陵江,刘应启作为尖刀排的骨干,揣着誓言冲过了江,但因后援部队没有上的来,副营长和连长中弹牺牲,他和32名战友被敌人包围在一片稻田里。敌人冲他这个当官的喊话:“跟共产党干图个啥?放下武器吧!”刘应启怒发冲冠:“呸!老子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魂,你别想活着抓住我们。”说着,他把手枪一挥:“共产党员冲啊!”这次战斗,他头皮被子弹掀起了一大块,肩膀被敌人狠狠地砍了一刀,一个人爬着回到了部队。当战友们把他救起时,他已昏死过去。回去以后才知道,那次行动,整个先锋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抗战期间的一次行军途中,刘应启左脚伤口不幸染毒溃烂,被送到了条件简陋的野战医院,院长见无法治好了,把10块大洋塞到他的手上说:“你恐怕不能再干革命了,回家养伤去吧。”刘应启回答:“我来就是跟党干革命的,不当逃兵!”他把脚包扎了一下,拄着拐杖走了几百里地,在前线找到了队伍。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刘应启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150多次,身上4处负伤,有人问他:跟共产党干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你怕不怕?他说:“我怕就不会参加革命了,就不会举手向党宣誓了!”
战争年代,刘应启跟着党,走过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和平年代和离休时期,不管国家遇到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他都坚信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党在刘应启心目中是伟大的、神圣的、纯洁的,谁对党“有看法”,他就教育谁;谁与党过不去,他就与谁过不去,及时纠正损坏党的地位和形象的言行。一次,刘老在市郊七里甸的河塘钩鱼时,旁边有几个钩鱼的工人在发牢骚:“共产党什么都好,就是说假话、搞形式”。听到这话时,刘老放下鱼杆,走近他们中间,予以制止并引导地说:“你们这样乱议论党,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政党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会出来,你们不能光看阴暗面、消极处,这样看多了,就会降低党的形象了。我们党这个组织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也是好的,有问题的只是个别的少数的,要区别对待,站在全局上、总体上观察思考。你们能在这里钩鱼,不是党给的权利吗。”一席话说得这几个工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连连向他道歉。
刘应启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的是颗爱党的红心。他对党赤胆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入党73年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发展时期;无论是在位时,还是离休后,刘应启不仅能一字不漏地把当时的入党誓词背下来,而且他时刻信守承诺、实践承诺,书写了对党的永恒忠诚。
刘应启有一个鲜为人知、一直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就是他有另一个名字叫“党社军”。他说:“我是党哺育起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是军队培养出来的。他时刻用这个名字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干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歇的脚步 不懈的奋斗刘应启常挂在嘴边有一句话:“只要脉搏一天不停止跳动,就要为党工作。”离休后的他本可颐养天年,而他再度“长征”。
刘应启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在战争岁月里学会了读书认字,离休后,他把学习看作是第一需要和终身任务,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求是》、《半月谈》等报刊,听广播、读报刊、看新闻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这些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心得笔记。
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党的声音,是刘应启离休生活中的主旋律。在刘应启看来,不了解党史、军史、共和国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难免理想信仰、精神状态、道德品质出现偏差。作为一个从长征路上走来的红军战士,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特别向年轻人,大讲特讲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有共产党、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我们的接班人不能是党史盲、军史盲。
一次,刘应启应邀到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作报告,他开口就抛出“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月亮圆吗?”。老师们知道,刘老是冲着一些学生盲目崇拜国外生活、价值观念而讲的。这所学校培养涉外厨师,不少学生毕业后要到驻外使馆工作,学生思想活跃,有的良莠不分,做着“出国淘金梦”。“我没有出过国,我不反对出国,但出国要爱国。”刘老交心道:“树再大还有个根,风筝再高还有个线。我们都有爹有娘,千万不能六亲不认、爹娘不要。”
“黄河长江浪滔滔,祖国大地多美好,炎黄子孙爱中华,学好本领报祖国……”刘应启讲到动情处,站了起来,高唱起自编的一首歌。看到刘老站起高歌,受到感染的同学们都站了起来,不知是哪个同学起的头,大家合唱起了《毕业歌》。歌毕,不少学生涌上主席台,争相和刘老合影,请刘老签名。
1998年3月,刘应启得知扬州市一家企业严重亏损,面临倒闭,职工情绪较大,主动来到这家企业,要求和职工谈谈心。听说老红军来了,不少职工围过来向刘老诉苦。刘老对他们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和职工一一握手后说:“饭碗不稳了,天塌不下来。现在你们这情况,就像我们当年进入草地一样,路难走但还是能走出去的。”怎么走出去呢?职工们都抬起头望着刘老。刘老说:“我没有搞过企业,但理都是相通的,当年我们在长征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就认两条:一是相信党、紧跟党,二是要有决心、意志。我们有脑、有手、有腿的,还能没有碗饭吃!”刘老的一席话,让大家心里宽慰许多,职工们都打开话匣,七嘴八舌地和刘老交流开了。“草地篝火满天红,红军方向是朝东。领导我们的是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讲到兴奋时,刘老情不自禁地高唱起当年过草地时的红军歌谣。刘老的话,字字句句撞击着职工的心房,引起共鸣。有个女职工当场流着热泪激动地说:“天还是睛朗的天,我们一定能顶过这阵子!”刘老离开企业时看到,厂门口挂出了“发扬红军精神,振兴发展企业”的横幅。后来,这家企业迎着困难上,经过一年多努力,起死回生,扭亏为盈。
刘应启是30多个机关、院校、企业、部队的常年政治教育辅导员,对这一身份,他看得格外重,总是满腔热情地备课授课。共和国50周年大庆前夕,扬州钟表厂和他约好时间去作爱国主义报告。不巧当天,刘老生病发了烧。家人都劝他改个时间去,厂里来接他的人也提出同样想法。刘老说:“那么多人在等,怎能说变就变呢!我又不是泥捏的。”刘老带着病走上了讲台。十几分钟下来,倒茶水的服务员发现,他头上和下巴渗满了汗水,后背的衣服湿了一大片。主持讲课的厂领导得悉后,过来附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休息一会吧”。刘老头也没摇,仍然一个劲地讲着,一讲就是两个钟头。报告会结束时,刘老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才离开主席台。见此情景,台下数百名工人肃然起敬,全体起立,向他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他休息41年,宣讲41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海平原,都留下了他新长征的足迹。他先后为800多个单位讲传统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他不仅播洒理想的春雨、培植奋斗的新芽,更立起了共产党人信仰真理、实践真理、传播真理的先进性形象。
在刘应启的心目中,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事大事小都是党的事,都事关和谐社会发展。1992年夏天,干休一所附近史可法路与盐阜路交叉路口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人来车往,扎成一堆,经常出现车辆堵塞、人员碰撞现象,市民怨声载道。刘应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标有“执勤”两字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维持起了交通秩序。“关你什么事,年纪这么大,耳朵不好,行动又不便,万一被车子刮个三长两短怎么办。”老伴、儿子、媳妇一个声音反对他。刘老头一昂:“你不管、他不管、我也不管,那要乱套、出事的。我不能当旁观者,这事管定了。”
从此,一连3个多月,刘老每天臂戴红袖章、手持小红旗、嘴含小哨子,指挥车进车出、人来人往。有个下雨天,刘老转身指挥时,脚下一滑,一屁股跌倒在地。过路群众用三轮车把刘老送回家,家人看了都流下眼泪,医护人员劝说他不要再去执勤了。他笑着说:“打仗还有个轻伤不下火线呢!这点小情况算什么!”休息两天后,刘老又出现在了马路上。看着年迈的老红军在此执勤,行人都自觉遵守交通秩序,车辆都按章有序通行。特意增派来的交警,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哪怕给抗洪勇士送杯水、擦把汗,也是支持。”这是刘应启2003年夏天的请战心声。那一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一阵,刘老总是坐不住,不时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得知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红军上呢!”“别瞧我八九十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老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就这样,刘老拄着拐棍,在洪水肆虐的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老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咆哮的洪水声。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军地领导感慨地说:“这次抗洪胜利,我们的刘老红军可有大功啦!别说他干了很多事,他在抗洪前线一站,就给我们带来力量。”
1996年5月,扬州市响水河清淤队伍一字排开。闻讯赶来的刘应启挤到了队伍最前头。放眼望去,响水河里污水退去,垃圾裸露,翻着气泡的淤泥上散发出的臭气扑鼻而来。“干!”就在指挥员准备发出清淤号令的同时,谁也没想到,刘应启早卷起裤管,拿着铁锹,一声吆喝,顺着岸坡下到了河底。“老红军先干了!”不知谁的一声高叫,激起全场的共鸣,不少人纵身一跃,跟着跳了下去。刘老喘着粗气,一锹一锹忙碌着,眨眼工夫,脸上、身上沾满了污泥水渍。毕竟刘老年纪大了,他力不可支了。一旁的部队官兵、地方群众都围拢过来,硬把他背上了岸。卫生员要给他量血压,他手一挡说:“血压肯定高,这样大干的事情能不兴奋吗?!”卫生员要送他回家,他手又一挡,转身面向清淤工地,大家干了多长时间,刘老在岸上助阵了多长时间。看到老红军这样的劲头,清淤河里沸腾了,大家干得更欢了。
刘应启闲不住,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他要管,芝麻针尖般的小事他也要管。打扫卫生死角、纠正战士就餐浪费、杜绝常明灯、常流水,哪里有他认为不对的,他准要管一管;哪里有他认为需要的,他都要帮一帮。看到少数官兵冬天手上生冻疮,有的溃烂得化脓流血,他就心疼的想法解决,学会了用芝麻杆、辣椒杆、茄子杆熬水治疗的偏方。近10年中,刘老免费为许多官兵和群众治疗好了冻疮。
火热的爱心 赤热的情怀
刘应启年迈的胸膛中,跳动着的是颗爱民的热心。他把党的宗旨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
猴年岁末,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赶到区民政局。“请帮我联系一户,挑最困难的。”刘应启恳切地说明来意。“您老已帮了不少,这次就别费心了。”民政局的同志动情地劝说。“我也是党员,党员帮群众哪有尽头。”民政局的同志拗不过他,帮他物色联系了一户双下岗家庭。
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平安社区一个叫赵建伟的家庭迎来了老红军刘应启。刘老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一箱柑桔、2斤糖果、20个包子,走进了赵建伟的家中。“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刘老说着拉着赵建伟的手问道:“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见年迈的老红军来家里慰问,赵建伟的妻子早已是热泪盈眶,她紧握着刘老的双手,呜呜地说着:“老革命,哪有前辈看晚辈的,你不上高门楼家,看我们这些穷人干啥?”刘老摇起头说:“姑娘,我是党员,党员的心就是和你们连一起的,哪能看着你们受穷不管呢!”
得知赵建伟借钱供儿子在北京上大学的情况后,刘老夸赞赵建伟为国家培养人才,穷得有志,当场表态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刘老的话儿,似一股暖流涌入赵建伟夫妻的心间,涌入随行的满屋子人的心田。事后,赵建伟的妻子眼含泪水拉着刘老的手动情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老红军。” 看着刘老递上一件件年货,说着一句句暖心的话儿,闻讯赶来的扬州市维扬区政府一位年轻的女同志,情不自禁地上前拥抱一下刘老,并深情地亲吻了刘老的右脸。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刘老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得知家乡至今尚未脱贫,更是尽心帮助。2002年至2004年,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每年雇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乡亲们手中。刘老送的花木名贵、娇贵、昂贵,每次他站在大卡车上,热心地讲解栽培的注意事项,乡亲们都向他鼓起热烈的掌声。“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往后就别送了。”村长给刘老边鞠躬边说着。刘老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老为家乡脱贫致富奔波忙碌。他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斤名贵花种。
刘老第一次送花木苗时,恰逢老家干旱,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找,心里头很不是滋味。他对村干部说:“这样下去哪行啊,得想办法打口井才是。”村干部面露难色,欲言又止。刘老打听得知,村里没钱,有想法没办法。他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说:“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我回扬州再给你们寄。”“哪能要您老出钱,我们再想想法子。”村长执意推辞,刘老不高兴了:“我的钱都是党给的,都是纳税人的,用在老百姓身上是很正常的事吗!”就这样,刘老的钱,化作了一口井。
前年秋天的一天,刘应启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老家送花木的道路。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家中,刘老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心酸的流下了泪水,走时,他将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一一脱下捐给了他们。女主人流着热泪坚决不要,刘老生气道:“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啊。”也是在这一次,刘老花光了所有积蓄。老伴田静说他是“穷光蛋主义”。他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在刘应启的离休生活中,有着很多他与“希望工程” 的故事。在首都北京、在省会南京、在生活战斗过的大别山、太行山、大巴山,在驻地扬州各县(市、区),都记录着他无私助学的一笔笔捐款,传颂着他真情关爱特困生的佳话。
1993年,刘应启“挂”上了革命老区仪征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第一次见面,刘老就捐出500元。他这一义举成为了当地“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钱捐了,刘老的心还不平静。他从这个教室跑到那个教室,看望了这个贫困生又看望了那个贫困生。在校长的办公室里,刘老饱含深情地说:“再给我推荐5个贫困生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不料刘老两眼湿润了,他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读不好书,上哪找希望啊!”他转身又对校长说:“培养孩子,我这老家伙也有份啊!”
刘老读报纸、看电视,留心“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留意“希望工程”。一年秋天,刘应启到瘦西湖附近钓鱼,路过一所幼儿园发现,该园图书少、文体器材缺。第二天,他就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追问他的姓名时,他说了声“梅岭老头”,就转身走了。“梅岭老头”是谁?学校派出5名老师,在市区梅岭一带打听寻找。后来,在路边孩子们的提醒下,终于找到了刘应启,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这面锦旗至今还挂在刘老家的客厅里。
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困难群众110多人、特困学生120名,累计捐款15万多元。这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红军,虽说每月工资有好几千元,可他经常转手间就作助学金捐了、作扶贫款送了,他至今手头没有一分存款。 可贵的自律 高尚的品质
在刘应启的心目中,党是神圣伟大的,是纯洁纯粹的,党员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党员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他不管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下来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不居功自傲,不以权谋私,不向组织伸手。
组织上给他配备了一台小车,他自立用车规矩,绝不让家人动用,还闹出过好几次子女当着他的驾驶员面找他的驾驶员的笑话。在医疗用药上,他总是省了又省,用的都是最普通的药,难得报销的药费也只是一二十块钱。
一年夏天,雨后路滑,刘应启上街时不慎跌倒昏迷,群众连忙用三轮车将他送回家中。所里医务人员检查后,发现他后脑勺鼓起一个鸡蛋大的包,担心出现什么意外,当即决定作为急症送市苏北医院检查。这是要所里出资的检查,刘应启执意不去:“我该在哪看病就到哪看病,不能破规矩,不能给所里增加经费负担。”所领导解释说:“到体系医院路途远,怕耽误病情,这样给你看急诊也是符合规定的。”“我对自己的身体有数,出不了大事,要看就在咱们卫生所。”刘应启还是不肯动身。所领导看这样拖下去不行,拿出了对刘老最管用的办法:“这是组织的决定。”一听是组织的决定,刘应启撑着站了起来,出了门。经CT检查,刘应启颅内出血,医院当即施救,使他脱离了危险。医生对赶来的军分区领导说,幸亏你们送得及时,不然要出大事了。按医院要求,刘老要住院观察治疗一周。可刘老念叨着,多住一天医院,所里就要多花一天钱。他想在家里休息一个样,第二天就一个人回去了。
家风连着党风。刘应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家人要求同样严格,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有情与无情交融、关怀与严格并存。1995年,刘应启老伴田静患肺胰癌住进了南京肿瘤医院手术。江苏省军区机关的同志知道后,热心地安排前来陪同的刘应启和子女到第一招待所食宿。住了一晚后,刘应启回扬州时提出退房,留下陪侍的女儿和大儿媳却不情愿。刘应启说:“这样不行,不能给组织添过多麻烦。你们的住宿我来想办法。”刘应启分别给几个在宁的老部下打了电话,将子女们你家一个、他家一个地分别安排住进了老部下、老战友家里,过上了“打游击”的生活。大媳妇夏小秋不习惯这样的“游击”生活,就南京、扬州来回跑,一个月的时间跑了16趟。
早些年,部队准备给刘应启当兵的大儿子刘东星提干,老部属、团政委写信给他道喜。刘老却很冷静,他打听到当时够提干条件的士兵很多,不少是农民的孩子,而名额有限。他想,在同等条件下,提干的机遇、指标可先给农民的孩子。想到这,刘应启还不放心,几天后,他顺道来到大儿子所在的部队。在与团领导交谈中,刘老得知提干指标比较紧张后,就开口说:“东星干得不错,但他的眼睛有缺陷,提干就考虑其他优秀战士。”结果,刘东星没有提成干,此后也没碰上提干机会,退伍进了扬州机械厂当了一名装配工。如今,刘东星下岗后给人家看柜台。有一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刘应启的二儿子刘中冬应试录取。市公安局领导前来家访,刘老感谢人家的同时,如实地谈道:“老二这孩子好是好,就是人太老实,缺乏闯劲,恐怕不大适应干公安。”“江山都是你们打下来的,老红军的孩子就是照顾当个公安也不为过。”公安局的领导话刚说完,刘老脸一怔,就接上茬:“如果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让我儿子进公安,这个面子就请你们不要给了。老红军的后代只要有能力素质,干啥都是可以的,但是靠照顾送个岗位,对你们单位建设不好,对孩子发展不好,对我们这些老革命的影响和形象也不好。”一席话,说得公安局的领导钦佩不已。
刘中冬的“警察梦”没有实现,刘应启关爱地对他说:“聪明的人善于经营自己的优势,我看你搞个修理什么的还可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久,市区吕庄小区冒出了个摩托车修理铺,这是刘中冬经营的。刚开张时,刘老天天来转一转,看到儿子付不起房租,他一下子给了5000元钱。此后,刘老给二儿子每月资助100元,让他补贴生活。
2001年,二儿媳张经梅下岗了,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老意见,看看给二儿媳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刘老沉默良久,他想到二儿子已下岗,儿媳妇又下岗了,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还想到,现在国企改革,下岗的不少,人员安置压力大,政府也有难处。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麻烦”,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无比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如了刘老的愿。于是,刘应启的二儿媳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女儿刘兰新,1975年知青下放到苏北金湖县塘港乡农村,后来和农民的儿子结了婚。知青落实政策回城那阵子,刘兰新一家高兴极了,夫妻俩坐拖拉机、倒三轮车,赶到扬州。听了女儿想把一家人户口迁回扬州市的念头后,刘应启打心眼里欢迎,他深知,女儿下乡这些年吃了不少苦,但一琢磨,女儿全家回城不符合政策规定。晚饭后,刘应启狠狠心对女儿说:“姑娘,像你这种情况蛮多的,爸爸开个口也行,如果大家都不照规矩来,政府就不好办了。”刘兰新听爸爸这么一说,有点急了,赌气地说:“就你想得多,有你这个红军爸爸,一点光也沾不到。”刘应启不气不恼,又耐心跟女儿说:“就因为爸爸是个红军,要求才要更高,你别想着沾光,要多想着争光。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爸爸的教诲,刘兰新听进去了。
一次,刘老和老伴去看女儿,只见刘兰新正在烧饼店打烧饼,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不禁难过地流下了泪水。回来时,老伴给刘应启唠叨了一路,说:“老头子,我们这样做是不是过了,你也找找关系,把女儿一家迁回城来算了。烟熏火烤的,让孩子打啥烧饼,看了让人心痛。”刘应启听了,给老伴谈了他的“烧饼论”:“没有烤饼的,哪有饼吃?我的女儿不烤饼,别人的女儿就得烤饼。”对老伴提出的找关系,刘应启一口顶了回去:“别以为‘关系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乱托门子、乱搞关系对党风、社会风气杀伤力大,我们不干那个事。”
刘兰新在他的教育下,不论是种田、还是打烧饼,不论是会计、还是晒粮工,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严把妻子入党关,批评女婿违规倒木材,按章送孩子上职高……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看是无情却有情。刘应启对妻子儿女苛刻般要求,他的亲人却能理解他,个个都支持他、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里充满了亲情、温情,其乐融融。
刘应启,一位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正如一颗永远闪耀着光亮的启明星,用他生命的长度,去积累、去丈量生命的高度。
来源:中国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