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民子弟兵玉树抗震救灾战役回望与解读 (4)

记者 董 强 丁海明
2010年08月19日08:59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

  7、生死关头,人民军队与人民缔结生死情缘

  玉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46岁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正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听到紧急救援队名单中没有自己,这位刚毅的白衣战士急了:“我是首席医疗官,那里需要像我这样有实战经验的军医!”

  领导和医生劝慰:你现在是病人,必须待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侯世科落泪了:“早上8点以前,我是个病人。可现在我已经不是了,我是一名必须要到灾区的军医和战士!请组织批准我的请求吧!”

  军民同心,日月可鉴。

  恍如昨!’98抗洪,紧抱一棵树在水中坚持9小时之久的小江珊,记住了奶奶最后一句话:“孩子抱紧!天亮了解放军就会来救你!”解放军,对老人来说,是一种信赖;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希望。

  更难忘!汶川抗震救灾第5天,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救出56名幸存者,创造了一天营救幸存者人数最多的纪录。许多人获救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相信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们!”解放军,对被困者来说,是一种期盼;对施救者而言,是一种责任。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与之相比!

  “解放军来了人心定。”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懂得,军队抢险救灾有3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壮胆、压邪、救人。灾难面前,人民军队只有一个选择:战胜灾难!

  为了这份选择,玉树军分区8名家在灾区的藏族官兵没有一人离开工作岗位;

  为了这份选择,某部连长姬晓军带领官兵一干就是33小时,唯一的休息是蹲在地上啃了包方便面,喝了瓶矿泉水;

  为了这份选择,某集团军工兵团96名官兵担心伤及幸存者,就用手在废墟里掏、挖、刨,手套磨破了,手指流血也全然不顾……

  一位将军看到20岁的战士侯永强发烧38.5℃仍然坚持救人,心疼之余说了这番话:“在父母眼里,他是个孩子;在人民群众心中,他是一名战士!”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但在掌中看。”玉树抗震救灾,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高地,演绎着一曲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壮歌。对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而言,英雄主义就像血脉一样,是一种需要传承的博大情怀,这情怀关乎国家发展,关乎人民安危,与天地日月并存,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义无反顾,有一人苦换来万人甜的崇高选择。

  8、特殊战场,人民军队经受特殊考验

  今年6月7日,玉树高考如期举行。这是玉树震后的第一次高考。上午9时,灾区1023名考生依次走进板房教室,准时参加高考。

  玉树地震100天,青海省省长、青海省玉树地震恢复重建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玉树救灾的9项标志性成果,其中之一就是高考、中考顺利结束。

  这一成果的取得,子弟兵功不可没。

  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玉树震后10天内各校高中班陆续复课,37天内灾区所有学校全部复课。

  “孩子的事比天大!”救灾,一救生命二救未来,孩子的事情如果解决不好,大人们也无法安心。

  一个关爱下一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努力为下一代创造好条件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在玉树海拔4200多米的隆宝镇措美村,33名小学毕业班学生亟待复课。恰巧路过这里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范长秘当即决定,立即派驻扎在附近的某旅“邱少云连”从营地上拆迁1座餐厅帐篷、1座排帐篷和1座班帐篷,移至措美村,分别用作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第二天,孩子们全部复课,雪山上的小学被命名为“少云帐篷小学”。

  如果说抢险救灾是一个特殊战场,那么在这个战场上,部队常常会面临一些“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受灾群众年龄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也有差异,如何给孤儿、孤老、孤残和重伤员以特殊关照?比如,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总是一项暂时性、过渡性的工作,怎样做到一手抓抢险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

  汶川抗震救灾,这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在玉树,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协助,3000多个商业、邮政、金融等服务网点遍布灾区,生产秩序在较短时间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管理转入常态,社会秩序保持良好。

  在受灾群众眼中,解放军的传统没有变,子弟兵就像“穿军装的村干部”“穿军装的社区干部”。总政办公厅群工办有关负责人说,能不能当好这些角色、尽好这些职责,在今后的抢险救灾行动中,对许多官兵依然是一种新的考验。

  9、“无法复制的军队”,人民军队展示国家形象

  玉树震后百日,这片饱受劫难的土地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曾经熟悉、如今却有些陌生的震中结古镇,在社会治安、气象、地质、民政、交通、卫生、教育、工业、农业、环保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处处可见身着迷彩服的军人紧张忙碌的身影。

  抗震救灾期间,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部队,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却能高度协同、并肩作战。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他们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同时走进了临时或固定的办公场所。

  7月10日,青海省在玉树召开灾后重建万人誓师大会,援建力量全部进场。农村住房、学校、医院、广电中心、僧舍、液化气站6类31个首批项目已正式开工,标志着灾后重建全面启动。部队参与建设的项目,成为质量与速度“双保证”的样板。

  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安置示范点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居民自建房屋的模式。兰州军区某旅“邱少云连”所在的三营,承担这个村的废墟清理任务。记者在大同村看到,官兵们清理过的废墟、木头等物品堆放整齐,每家的宅基地地面平坦整齐,还有50多厘米宽的排水沟,每一户的地基基本保持原样。当地百姓说,官兵们对村里大小事儿真上心,真帮忙,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

  “我们的任务不只是‘黄金72小时’的抢险救援,那只是战役进程的第一步,还有漫长的灾后重建,与灾区人民共建一个美好的新家园。”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主任高海华说,这正是我们这支红色武装的独有之处: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情深,经历着从“非常时刻”到“平常日子”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

  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始终听党指挥,积极主动实践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战斗队的姿态,坚决完成上级决策部署;以工作队的姿态,认真执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的任务;以生产队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抢种抢收和企业恢复运行。

  汶川抗震救灾,国内外舆论认为,中国军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堪称一支“无法复制的军队”。总政群工办有关负责人说,这个“无法复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风采,同时也展示着国家形象。

  玉树抗震救灾,人民军队再次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形象。外国朋友说得好,从中国军队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中国,一个真实可敬的中国。
【1】 【2】 【3】 【4】 

  
(责编: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