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民子弟兵玉树抗震救灾战役回望与解读 (3)

记者 董 强 丁海明
2010年08月19日08:59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开放恢弘的英雄气度

  4、抢险救灾,人民军队创造“中国模式”

  克劳塞维茨说过:“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对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而言,“英雄”有时候更意味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两年前,我军拥有了组织11万大军投入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然而,玉树抗震救灾,作为一次大规模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还是给部队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展开最大规模地震救援,是人类迄今为止的第一次;远离城市依托,救援部队和装备物资仅靠一条脆弱的运输线,幸亏2009年刚刚通航的玉树机场尚能使用;在高寒缺氧、语言交流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还面临多兵种协同、军地协调、后勤保障等具体问题……

  所有这一切,无不检验着部队核心军事能力,考验着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抢险救灾部队以其出色表现向世人证明,与两年前汶川抗震救灾相比,玉树抗震救灾更为有力、有序、有效。玉树抗震救灾部队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接受采访时说,从指挥上看,一是快速,二是科学,快速背后是科学,讲科学才能实现快速。

  “科学”两字来之不易,有时甚至要用血的代价来换取。

  34年前唐山抗震救灾,最早进入现场的部队,从指挥员到士兵都没经验,别说大型机械,铁锹也没带几把。官兵们仅凭双手扒碎石,掀楼板,撬钢筋。头三天,大家没饭吃,没水喝,没合过一次眼。当年参加救灾的将军们回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都说第一天开进没携带大型机械是一个天大的失误。

  玉树抗震救灾则完全不同:北京军区某工兵团60名救援队员携带专业器材,与武警总医院30名医护人员一起,震后不到13小时乘飞机抵达灾区展开紧急救援;不到30小时,从军队后方仓库紧急调运的10万人份野战食品送达灾区……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1.3万余名官兵没有发生严重冻伤。

  这一历史性变化,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得益于人民军队更加开放恢弘的英雄气度,得益于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科技观念和法制理念。抢险救灾作为一个特殊“模块”,直接提高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质量效益,提高了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素质能力。时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黄雪平说,从汶川到玉树,我军创造了抢险救灾的“中国模式”。

  5、危急时刻,人民军队展示“中国力量”

  大地撕裂,山河易位;残垣断壁,泪水汹涌……

  “应到,101人。实到,101人。请指示!”地动山摇之际,玉树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骑兵连全部人马,在漫天烟尘中站在了军分区司令员吴勇的面前,站在了抢救生命的第一现场。

  同样的场景,在同一时刻,发生在武警玉树州支队塌陷的营院里。

  危急时刻,官兵没有半点犹豫。

  这一天,玉树军分区101名官兵从废墟中救出123名群众,武警玉树州支队650名官兵救出400多名群众。他们的手指和掌心沁出了鲜血,脸上和身上挂满了汗水。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军人的唯一遗产就是勇敢,唯一的家庭就是国家。”危急时刻,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军人做到了这两个“唯一”。在他们眼里,国家就是头上的天,国家就是脚下的地,国家就是无边的海洋,国家就是无尽的宝藏,国家就是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保障。

  挥师玉树,人民军队坚持做到“灾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做什么有效果,我们就去做什么”,以迅即行动展示出特有的“中国力量”:震后第3天,兰州军区某陆航旅3架直升机千里转进,像“吉祥鸟”一样飞临灾区上空,给震后玉树带来无限希望;震后3天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8支医疗队1209名医务人员赶赴灾区,红十字在玉树大地如繁星闪烁;4月30日,总后基建营房部调拨应急灯2500个、小型发电机组290套,“点”亮200多个乡镇的救灾点和帐篷村的灯……

  攻坚克难,生死较量。危难中铸就坚强的意志,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

  曾记否?’98抗洪,一位武警支队长用沙哑的声音向战友们喊话:“后面就是九江城,大堤垮了,你我就是罪人!”

  一位笔名“老树”的作者,曾写诗赞美抗洪官兵:“日月昏沉雨若狂/冲桥溢路势难当/谁能抗御西江水/一夜风高见脊梁”。危难关头,人民子弟兵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用一腔热血和果敢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5年后,这一幕在抗击非典中重现;

  10年后,这一幕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重现;

  12年后,这一幕又在玉树抗震救灾中重现……

  6、困境绝地,人民军队传递“中国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团创造了3项新纪录:首次飞赴高原峡谷陌生机场,首次成建制、大强度在高原机场执行任务,首开高原陌生机场夜间条件下执行任务的先河。

  这只是一个缩影。

  困境绝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抢险、科学救灾,用军事行动奇迹创造抢险救灾奇效:震后24小时基本修复损毁的交通、通信,48小时内基本解决通电问题,震后第4天下午玉树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震后第5天基本实现受灾群众有帐篷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御寒有棉衣……

  有人说,在人类史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大规模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军队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中国奇迹”“玉树奇迹”。

  显然,人民解放军是最善于创造奇迹的一支部队。战争年代,敌强我弱,这支队伍愈挫愈勇,最终创造惊天逆转的奇迹。和平时期,面对挑战,这支队伍信心百倍,同样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小汤山医院,1383名军人创造了两项令全世界惊讶的奇迹——世界上最低的病死率,千余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英雄究竟意味着什么?记得一位西方哲人说过:“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抗震救灾,人民军队在对复杂局面的驾驭中创造“中国奇迹”,传递着“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有对自然环境的征服,更有对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在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青藏高原,即便徒步行走,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30公斤的体力消耗。总部调兵遣将,突出强调一个原则:就地用兵,就近用兵。这样,一保到位及时,二保适应灾区环境。抢险救灾部队还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官兵有严重高原反应,立即检查治疗,情况严重者必须后送。

  这种精神,有对自身潜力的挖掘,更有对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倚重。震区地形狭长,难以展开重兵作业,玉树抗震救灾以专业力量的投入为主,确保划片用兵重点。由总装某部研制出的应急救援箱组,每套箱组包含侦检、搜索、破拆、救生、排险、防护、照明、动力等30余种设备,紧急投送灾区后,在受损严重的玉树县民族学校等区域救援中发挥了大作用。当地干部群众称:“一套箱组就是一支专业救援队伍!”

  纵观我军近年来抢险救灾的一系列实践,毫不夸张地说,玉树抗震救灾,为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更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
【1】 【2】 【3】 【4】 

   
 
(责编: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