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盛若蔚
2011年09月22日09: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锐 气
“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
万源,这个曾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至今仍是国定贫困县。贫穷与落后,不仅刺痛着60万老区人“摘穷帽”的渴盼,也迟滞了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步子。
“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刚一上任,李林森便下决心“有所改变”。
翻山越岭,一路颠簸。花了两个多月,李林森跑遍全市52个乡镇的村村寨寨。干部有何长短,发展瓶颈在哪,心里有了底。
所以,当2007年达州市委把村党组织换届试点的任务交给万源时,李林森一点不憷。这个曾在3个乡镇当过主官、成功收拾过“烂摊子”的新部长,精选8个不同层次的村落搞起了试点。
“一些村级班子受家族势力、宗派势力等影响,作用发挥有限;同时,很多能人在外,上级组织又很难发现新的优秀人才……”李林森把脉问诊,梳理成因。
在旧院镇红岩村,他的判断得到证实。这个受两大家族势力影响的村落,不光班子老化,还长期不团结,“各选各的人、各吹各的调”,在外的能人都不愿回来主事。
这样的村子在万源颇为典型——怎么办?
精心设计、反复论证,李林森逐渐聚焦“发扬民主”这个“法宝”——“四评村官”应运而生。
所谓“四评”,就是让想干事的人先“自我荐评”,村民们再“集体相评”,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推荐自己心目中的满意人选。经“组织考评”后,参选者须在全村老少面前发表“施政演讲”、“公开竞评”,由村民差额票决,选出最满意的村干部后备人选。
40岁的庞大兵便是个见证者。这个红岩村的能人,一直埋头经商,不问村务。“四评村官”试水,他嗅到了变革的气息,和几个乡邻一道,站出来了。
“原以为上面早就内定了,没想到自己真的成了。”显然,庞大兵的“施政纲领”打动了多数村民,最后脱颖而出,荣膺新任党支部书记,“不看大姓小姓,不搞拉帮结派,凭本事竞争,靠民意当选,大家服。”投票那天,李林森一直坐在台下,现场观摩,击掌加油。
“四评”一出,气象一新。万源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6岁,比上届一下子低了19岁,文化程度大幅提升。这一“草根民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村级换届中的贿选、拉票和家族、宗派势力介入等问题。更让李林森没想到的是,这堂生动的党内基层民主“实践课”还被高层首肯,推广至全省、全国……
“在万源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能创新探索出‘四评村官’这一在全国叫得响的经验,难能可贵。”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感慨。
习惯优秀、追求卓越,李林森不会做“太平官”。
一次全市大会,十几个市级机关、乡镇负责人居然竞相打起了瞌睡,这一幕被电视记者拍个正着。
如何解决干部日常监管中“法规条例管不着、规章制度管不了、领导干部管不到”的问题?市委点名让李林森破题。
李林森也不含糊,不久就搞出一项“发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良操行档案”。
这个特殊的档案厉害之处在于,倘若干部出现无故迟到早退、不孝敬父母等不端小节,将被记录在案,并跟干部考核、交流、表彰、使用等直接挂钩。
小节也能影响“乌纱帽”!这在四川又开先河。“利刃”高悬,失德干部心存忌惮,会场打瞌睡之类歪风,一去不返。
人才难进、人才难留,党管人才,组织部长首当其冲。
“一个人视野有限,人才要靠大家一块找。”每遇市领导下乡回来,李林森总爱问上一句:“发现好苗子没?”
原来光感觉万源缺人才,但2007年底一次翻阅干部花名册时,李林森才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部门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正科级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事业后继乏人!
李林森急了,迅速向万源市委提议并报告上级组织部门:贫困革命老区,发展的希望在人才,干部的活力在青年,要抓紧研究对策、不拘一格引人才。
“千名大学生进万源”,便是这一背景下的成功探索。2009年,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李林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贫困山区招才引智的好机会,脑海里早就构思的大规模引才计划可能很快就能实现。
那阵子,李林森频频现身四川、重庆等地高校,宣讲特殊政策,卖力“推销”万源。只要大学生有意愿,多累他都亲自谈。
一“仗”打下来,当年投奔万源的大学生高达800多人,还批量引进了十几名研究生,引才总数相当于万源过去8年的总和,大大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窘境。
定期履职巡查,掌握领导干部履职、班子运行和后备干部情况;“五议”社区班子,破解社区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经过李林森这一把把“创新之火”持续加温,万源在全国、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连续3年各项指标稳居第一方阵。
![]() | ![]()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