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晋风起兮韵飞扬——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硕果满枝 (2)

2011年08月15日14:15   来源:山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政策保障驱动。2009年一年间,我省连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这些配套文件既体现中央要求,又体现我省实际,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特别是我省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办2008114号文件的补充规定》,对转制前已离休人员、退休人员,对转制前工作年限满30年的都做了非常具体、详细的规定。这些尽可能保护职工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舆论造势驱动。根据改革经验,舆论引导必不可少。宣传部门积极发挥掌控舆论工具的优势,通过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政策和要求,大力宣传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典型经验,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改革、推动改革,调动文化单位广大干部职工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督导检查驱动。改革攻坚阶段,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由宣传、文化、广电、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分赴11市对改革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组包片蹲点,对症下药,面对面指导,一对一解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跑遍了全省11市和许多重点县,每到一处她都要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阐明政策、讲清任务、解疑释惑、解决难题,确保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实施了 “三个每周一次”机制,即一周一督查,一周一汇报,一周一通报,进一步强化了督导检查的效果。

  “把改革单位的职工,看成家里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无论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协调会、专题会、领导组会,还是督导组会上,胡苏平反复强调。由于充分考虑到了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用足用活了现有政策,确保了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遗留问题解决到位,推进发展扶持到位,全省274家转企改制的单位 “无一例上访,无一人下岗”。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实践中,我省还探索并实施了“以一带三”战略,即以局、台分离为契机,以组建文广新局为龙头,使电影、电视合二为一,电台、电视台合二为一,同时带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建设,由此实现一举多赢,大大加快了改革步伐。

  2009年底,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挂牌。省广电系统的山西电影制片厂、省电影公司、山西音像出版社、山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同时挂牌。全省120家出版发行单位,39家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14家非时政类报刊,9家试点艺术院团等全部转企。同时,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和广电传输网络改革向纵深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三步并作一步走,后来居上,赢得先机。

  2010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山西作为5家典型发言之一,介绍了我省的改革经验。“四轮驱动”“以一带三”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还受到了兄弟省市的好评。一时间,中央媒体纷纷报道,兄弟省市争相取经。
【1】 【2】 【3】 【4】 【5】 【6】 【7】 

   
 
(责编:高雷)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