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當楓橋經驗對接上槐蔭密碼

濟南市槐蔭區化解風險推動基層治理【2】

2018年11月12日15:58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當楓橋經驗對接上槐蔭密碼

由亂到治的“匡山風景”

匡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叫匡山村。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個看似普通的城中村,在最近十幾年卻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2年,因集體企業改制期間大量資產被變相侵吞,總共隻有5000多村民的匡山村有2000多人到省政府集體上訪,曾是槐蔭區的重點不穩定隱患大村。”今年59歲的匡山村黨委書記、村主任王萬喜對記者說。

2004年,王萬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帶領村“兩委”先后建立起黨員議事會、行政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三項制度,推行黨務、政務、財務公開制度,實行“陽光村務”,匡山村迅速實現由亂到治。

穩定是發展的根基。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昔日的重點不穩定隱患大村如今已經發展成特色幸福村居,村民的法治意識、法律素養大大提高,先后被評為“山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文明村”,村調委會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為槐蔭區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和鄉村文明的一道靚麗風景。

在匡山村3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大廳,一位前來辦事的村民告訴記者,這個服務大廳非常“管用”,村民有信訪調解、房屋維修、水電服務、村民待遇發放、醫療保險辦理、就業咨詢等各方面事項都能就地辦理,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在槐蔭,像匡山村這樣“由亂到治”的文明鄉村(社區)不勝枚舉。

“農村(社區)作為最基層,是我們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基准點,法律服務惠及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槐蔭區在學習踐行‘楓橋經驗’中,通過深入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創建,提高了農村(社區)各項事務法治化管理水平,匡山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槐蔭區司法局局長劉相國說。

目前,槐蔭區已有7個村獲評“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7個村獲評濟南市“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社區被授予全省首批“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前不久,槐蔭區還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記者手記

一個城市的平安和諧,離不開城市主政者的法治思維、責任意識和民生情懷,離不開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的真抓實干。

記者在槐蔭採訪,所到之處,平安和諧的實干者比比皆是。

在每天客流量超過6萬人的濟南西客站,南來北往的旅客隻要一踏進西廣場,醒目的司法行政徽標和“槐蔭區公共法律服務站”標識就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在那裡,槐蔭區司法局興福司法所建立的全國首家“高鐵站裡的司法服務亭”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

在槐蔭區道德街街道辦事處北辛街社區,“海明工作室”的主人——槐蔭區政協委員、區市政工程局副局長趙海明俯身社區,訪察民生,小區道路不平、路燈不亮、停車不便、施工擾民等等群眾關心的問題經他協調、關注得以及時解決,被稱為“百姓身邊的特色品牌”。

還有榮獲山東省優秀社區工作者、首屆“齊魯和諧使者”的中大街道裕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雲香,創新心理矯治、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回歸社會的吳家堡司法所所長高莉……

正是這些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干者、實踐者,創造了平安和諧的“槐蔭密碼”。(記者 姜東良 曹天健 文/圖)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