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2日09:41 來源:遼寧日報
三、2018年重點工作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一屆政府履職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十二屆五次、六次全會部署,分解目標任務,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實現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開門紅。
綜合考慮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任務和工作導向,建議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進出口總額佔全國的份額不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今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狠抓深化改革
今年是我省深化改革年。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依法依規引導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關閉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25個,去產能361萬噸。鞏固清理“地條鋼”成果。繼續因城因地施策,重點化解縣城房地產庫存,用3年左右時間將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區間。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降低企業非稅負擔。擴大直供電比重,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達到工商售電量60%以上。改革公路收費制度,堅決整治運輸亂收費亂罰款。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全面清理整頓中介服務收費。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抓住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重點企業效益改善的窗口期,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推進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抓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加快廠辦大集體改革,上半年先行在沈陽、營口、遼陽三市開展試點,下半年在全省推開,力爭2到3年全部完成。全面完成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完成“僵尸企業”處置任務的三分之二,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工作。省屬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3個百分點,“三項費用”壓減3%以上,上繳國有資本收益25億元。地方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利潤總額增長8%。國有企業要成為推進振興發展的排頭兵。
統籌各類機構設置,扎實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快組建企業集團,優化整合非經營性事業單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合理劃分省與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三公”經費隻減不增。調整完善“鄉財縣管”政策,增強鄉鎮發展活力。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二)狠抓全面開放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建遼寧“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和中國-中東歐“16+1”經貿合作示范區。推動綜合交通運輸國際大通道建設,提升中歐班列影響力,深化沿線大通關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帶動更多遼寧裝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對外投資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促進利用外資穩定增長。擴大金融、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簡化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程序,實現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單一窗口、單一表格”辦理。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遼寧自貿試驗區建設,重點改革創新事項落地率達到90%,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達到國家標准版水平。積極建設特色產業集聚區。
鞏固外貿穩中向好勢頭。落實國家進出口政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抓好大連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沈陽創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臨港經濟示范區。鼓勵服務出口,發展服務外包。精心准備參加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力爭進出口總額佔全國份額穩中有升。
(三)狠抓創新發展
發揮科技教育優勢,抓住載體、機制和人才三個關鍵,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5.5%,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大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發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120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7.8件,轉化落地科技成果200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5%。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更為寬鬆包容的環境,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落實提高科研項目經費中的人員費用比例政策,讓創新者得到應有的榮譽和回報。支持企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強高技能人才激勵。建設一批省級“雙創”示范平台,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培育創業帶頭人1萬名。完善普惠性政策,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在遼寧就業創業,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大空間。
推進高新區提質增效。深入實施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創新政策,率先在全省高新區復制推廣。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0家。新增省級高新區3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6家,推動丹東、盤錦、朝陽創建國家級高新區。
(四)狠抓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堅持工業強省、制造強省,發展壯大新動能,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深入落實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沈陽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推進100個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務試點示范項目,培育10家省級工業電子商務試點企業,做大做強沈陽集成電路、大連應用軟件、撫順石化、本溪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以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為核心,提高裝配式建筑佔比,加快建筑業轉型發展。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打造強企名企,叫響“遼寧品牌”。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辦事機構,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推進沈陽、大連、葫蘆島軍民融合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抓好自主燃氣輪機、海洋核動力平台等軍民融合示范工程,大力發展民用航空、高技術船舶、衛星應用等軍民融合產業。
加快發展服務業。努力推進傳統服務業模式創新,推進商貿企業連鎖化經營,加快沈陽五愛、鞍山西柳、遼陽佟二堡等千億元市場建設。大力培育港航物流、融資租賃、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組建遼寧旅游產業集團,整合旅游要素和資源,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達到25家,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2%以上。用好產業引導基金,吸引帶動社會資本,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企業上市融資,新增本外幣貸款2600億元,實現社會融資3600億元。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發展,切實服務實體經濟。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加快普及百兆寬帶,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培育20個遼寧特色產業電商平台和運營服務企業。加大政策扶持,破除准入限制,大力促進社會力量發展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組建省健康產業、體育產業集團。
狠抓有效投資,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促進民間投資回升向好。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支持企業增加創新投入。開工建設沈白客專,力爭京沈客專沈陽至承德、鐵嶺至本溪高速公路年內建成通車,阜新至科爾沁輸變電工程、中石油遼化改造等項目建設完成。積極推進華晨寶馬X3、大連恆力石化、撫順特鋼高溫合金、兵器集團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京哈高速綏中至盤錦、沈陽機場二跑道、大連新機場、朝凌高鐵、撫順清原抽水蓄能電站、徐大堡核電一期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五)狠抓鄉村振興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培育壯大優勢特色農業。推進農業“三區三園”建設,穩步發展“一鄉一業”。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7%以上。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完成2163萬畝集體耕地確權登記工作。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盤活用好閑置農房和宅基地,激活鄉村沉睡的資源。深化集體產權、國有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實施海洋漁船“雙控”及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災害保險保障水平。
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創建活動,推動文明新風融入農村生產生活各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裡、“一事一議”村內道路4500公裡。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發揮國家投資主渠道作用,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加快實現4G網絡全覆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抓好“廁所革命”。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0個、生態村200個。
(六)狠抓優化營商環境
以打造發展環境最優省為目標,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年活動,全力實施“雙招雙引”工程,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証照分離”改革試點,重點推進“照后減証”,許可類的証能減盡減,管理備查類的証能合則合,大幅縮短企業開辦時間。建設覆蓋全省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大力推進網上審批,提高辦事效率。深入貫徹《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堅決整治“管卡壓”“推繞拖”等突出問題,嚴肅查處典型案例,加大公開曝光力度。政府要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堅持重商親商安商,更加尊重市場經營主體,更加尊重企業家和投資者,努力營造公開公正公平、透明高效法治的發展環境,建設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社會。
大力開展“雙招雙引”。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作為推動發展的“一號工程”,採取有力措施,強化績效考核,全力加以推進。以猛虎扑食、虎口奪食的氣勢,加快引進一批支撐型、引領性的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努力形成內資外資加快涌入、央企軍企加快入駐、國有民營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擴大有效投資規模,鞏固經濟回升態勢。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付出真情實意、投入真金白銀、做到真抓實干,全面升級現有人才計劃、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引人才、爭人才、搶人才,加快吸引一大批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前沿人才。新增專業技術人才9萬人、高技能人才4萬人,引進高層次人才1000人、國外“高精尖”人才500人。培育一批優秀企業家,培養一批“遼寧工匠”。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服務感召遼寧商人、東北商人,推動產業、總部、資本全方位多領域回歸。
爭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優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新增“個轉企”1萬戶、規模以上企業500戶。加強遼寧商會建設。與全國工商聯共同舉辦“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和民營經濟發展峰會”,支持沈陽承辦“2018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易暨展覽會”,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七)狠抓“一帶五基地”建設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細化任務、強化舉措,確保每年取得新進展、發生新變化。
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推進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建設,加快民用飛機研發制造平台、海工重型裝備產業化建設,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9%。
努力建設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加快沈鞍撫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推進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金屬、化工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到2020年,新材料銷售收入佔原材料工業的比重達到10%。
努力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標准化種植、生態化畜禽養殖、綠色化水產養殖、現代化海洋牧場和特色化林下生產示范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努力把我省建設成高標准高質量的綠色糧倉、綠色菜園。
努力建設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連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組建國家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和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建產業技術創新平台50家。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八)狠抓五大區域發展
推進沈陽經濟區同城化、一體化發展。推動沈陽全面創新改革先行先試,打破行政壁壘,加大統籌力度,強化聯動協調,推進科技、人才、旅游等領域一體化發展,打造區域合作鏈,構建發展共同體。
推進沿海經濟帶開放發展。支持大連建設創新創業創投中心,推動人工智能、水下機器人等高端產業技術聯盟建設。組建遼寧港口集團,加快沿海港口整合。優化整合重點產業園區,支持盤錦遼東灣、營口仙人島納入長興島石化產業基地拓展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服務遼寧省、輻射全東北、影響東北亞的“港口經濟圈”。
推進遼西北地區趕超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人才引進步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著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打造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地。
推進沈撫新區加快發展。完善體制機制,創新開發模式,改進招商方式,發展大數據、大健康、人工智能等特色產業,爭創國家級創新發展示范區。
推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依托資源稟賦和現實基礎,走出特色發展的路子。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縣域服務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
(九)狠抓三大攻堅戰
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摸清底數、找准症結,壓實責任、強化問責,嚴格落實化解政府債務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從今年起每年化解1000億元以上。各級政府都要對本級債務負責,既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也決不允許再違規舉債,一經發現要嚴肅問責、終身問責。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穩步降低高負債企業杠杆率,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有效防控養老保險金支付風險,加大財政預算保障力度,加強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管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深入推進精准脫貧。堅持省負總責和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選派干部到鄉鎮和村工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振興鄉鎮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鞏固脫貧成果,改進考核方式,加強動態管理,堅決掃除扶貧“死角”和“盲區”,今年要確保15萬人脫貧、500個貧困村銷號、6個省級貧困縣摘帽。對新產生的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及時納入幫扶,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大力推進污染防治。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實工作,確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務。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加強各環節銜接,全面取締縣域建成區和工業園區10噸以下燃煤小鍋爐。嚴格管控秸稈焚燒,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全面啟動治水工程,積極推行河(湖)長制,集中治理工業園區水污染,加快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推進清潔生產改造和達標排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89%。推進生態建設和保護,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強化生態功能區保護,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有序推進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退出。加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自然岸線管控要求,實施圍填海限批禁填。推進青山工程,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303萬畝。
(十)狠抓保障和改善民生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努力提升農村教育、職業教育質量。深入推進高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高校“雙一流”建設和職業院校“雙高”建設,推進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變。
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好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做好文化惠民工作。支持鞍山岫玉、本溪遼硯、阜新瑪瑙、朝陽紫砂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辦好第七屆全民讀書節。開好遼寧省第十三屆運動會。
提高收入水平和就業質量。實施城鄉居民和各類群體收入增長三年行動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士兵、去產能下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
持續加強社會保障。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提高城鄉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准。城鄉低保標准和特困供養標准平均提高5%以上。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快公租房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治理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改善物業管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加強城市老舊棄管小區管理,建設和諧社區。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積極推進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用心做好老齡工作,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推進健康遼寧建設。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三年滾動計劃和全科醫生培養計劃,醫聯體覆蓋全部基層衛生機構。大力發展醫養結合,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鞏固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努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推進遼寧“雪亮工程”建設。落實信訪矛盾減存控增三年行動計劃,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應急管理,防控風險隱患。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提升平安遼寧建設水平,讓社會更加安定、百姓更加安康。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特殊人群、重點人員服務管理。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鞏固發展軍政軍民軍地團結與協作。全力支持軍隊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加強軍事設施保護。加強國防動員、國防教育、后備力量和雙擁模范城建設。加強邊海防建設,全力維護邊海防地區安全穩定。做好軍隊轉業干部安置工作,維護軍人合法權益。
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貫徹黨的宗教工作方針,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努力做好外事僑務、保密、貿促、對台、氣象、地震、測繪、地質、檔案、婦女兒童、參事文史和機關事務等各項工作。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