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百萬畝林海的“慢”邏輯——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三記之一

記者 樊江濤

2017年08月04日09: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百萬畝林海的“慢”邏輯

7月12日,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塞罕壩機械林場亮兵台,兩名游客自拍。亮兵台方圓十幾公裡內均為落葉鬆人工林。記者 李崢苨/攝

壩上7月,油菜花才開出一片別樣的爛漫,在很多地方,油菜花都是趕在清明節前早早開放。而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有著自己的節奏——不急不緩。

登上塞罕壩機械林場所屬二道河口林場“鎮沙亭”旁的望火樓,向北眺望:500米外,渾善達克沙地與森林覆蓋率達到80%的塞罕壩隔吐力根河“對峙”。

從望火樓沿著林場護林路下行,不過幾千米,三道河口營林區由於修路而露出的一段山體橫切面,向路人掀起了塞罕壩“綠色外衣”的衣角。

遠處看,上世紀80年代種下的樟子鬆扎根的地方是厚約10厘米的土壤,土壤之下全是黃沙﹔走近一瞧,這哪是土壤,分明是樟子鬆落下的鬆針,歷經30年累積,化作一層腐殖土鎖住了腳下的沙丘。

“這叫豆包土,在林場很常見。”同行的塞罕壩人說。

55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人荒漠造林112萬畝——如果按一米株距排開,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可繞地球赤道12圈。

質變

“七星湖”涌出“第八湖”,成為時下七星湖濕地公園的最大看點。

即便在此已工作了十多年,講解員劉靜還是很難說出湖面寬約5米的“第八湖”是何時從地下涌出、開始在此匯聚的。“但這肯定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她這樣向游客解釋。

這座位於塞罕壩西北部的濕地公園,在100萬平方米范圍內,分布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7個天然湖泊,從空中俯瞰形如北斗七星。“七星湖”也是塞罕壩百萬畝林海涵養的吐力根河濕地的一部分。

“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在專家看來,“七星湖”涌出“第八湖”,是當地山、水、林、田、湖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塞罕壩生態改善的標志之一。

塞罕壩生態改善“量變”的起點,源於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的那個春天。

“塞罕”是蒙語,意為美麗。“壩”是漢語,意為高嶺。這本來是一片有著千裡鬆林的美麗高嶺,但從清朝開始遭遇連年火災、亂砍濫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原。

上世紀50年代,沙塵暴頻襲北京,塞罕壩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便是始作俑者之一。渾善達克沙地平均海拔為1100多米,最近的地方距北京直線距離180公裡,如果沙源鎖不住,相對於海拔隻有43米的北京城來說,就好比站在屋頂上揚沙子。

統計工作者用數字記錄下了林場建場的55年中,當地生態修復過程中每一點“量”的積累:

——近10年與建場初10年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地區年均無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每年可為灤河、遼河涵養水源、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

——塞罕壩當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0%,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

未必人人對數字敏感,但對於沙塵天氣的減少,即便遠在180公裡外的北京人,也有著切身感受。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2002年至2012年,北京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

昔日荒原,如今已成河的源頭、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帶著游客穿行其中,講解員劉靜總會為大家吟誦作家魏巍上世紀80年代寫給塞罕壩的詩句:萬裡藍天白雲游,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