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江濤
2017年08月04日09: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耐心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塞罕壩機械林場宣傳辦公室主任劉亞春感嘆,“種樹回本慢——太心急的人干不來。”
198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按照建廠之初制定的“20年總體任務書”,超額完成了造林任務。此后,林場每10年都會制定一個“森林經理方案”,並按照方案嚴格執行、嚴格驗收。如今已是第4個。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副總站長劉春延,曾擔任過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在他看來,塞罕壩人具有“歷史的耐心”。
近年來,每到六七月間,追逐著壩上的涼爽和生態,全國各地的游客蜂擁而至。
“酒店一間房的價格五六百元。”機械林場副場長陳智卿強調,“這可不是周末的價格。”到了周末,那可真是“一床難求”!與游客需求旺盛增長形成對比的是,塞罕壩的酒店雖在不斷增加,但沒能形成“雨后春筍”之勢。
“考慮目前的生態承載能力,作為市場調節手段,我們已經十幾年沒有新批酒店佔用林地面積。”陳智卿表示。
今年5月,塞罕壩機械林場請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公司出手,完成了總場場部的規劃設計。作為塞罕壩旅游目的地,總場場部在此次規劃中也沒有借旅游的東風“圖一時之快”,在為這座未來森林小鎮作頂層設計時,考慮到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步子邁得謹慎而穩妥。
有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林木”在國人眼中的功能定位在逐漸調整:從當初的“四大戰略物資”到如今的“地球之肺”——森林的生態功能日益被重視,市場對森林創造的價值也逐漸認可。
如今森林的呼吸也能賣錢。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可作為碳排放指標,售賣給需要者以抵消其減排任務,這就是“碳匯交易”。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碳匯項目和營林碳匯項目,目前已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
其中造林碳匯第一批次18.3萬噸減排量已獲簽發,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林業碳匯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自願減排碳匯項目。
但面對踏破門檻的求購者,塞罕壩並不急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價格沒有達到我們預期,還要再等等。”對此,劉海瑩如實相告,對綠水青山有信心,所以塞罕壩人有耐心。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