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百萬畝林海的“慢”邏輯——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三記之一【2】

記者 樊江濤

2017年08月04日09: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百萬畝林海的“慢”邏輯

定力

在林場人看來,幾年前,用“攻堅”命名在石質山地和荒丘沙地上的造林行動,是塞罕壩人的“專利”。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馬蹄坑營林區近400畝的駒子溝“攻堅造林”地,通過林地邊一處露出的山體橫斷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造林地土壤厚度為5∼10厘米,在這之下便是堅硬的岩石。

在“攻堅造林”地栽下的樟子鬆容器苗要經過5年培育——3年長在苗圃、兩年栽植在容器中。要想在20厘米高的容器內栽下樹苗,先要在石質山地上開鑿出長70厘米、寬70厘米、深30厘米的樹坑。

“石頭堅硬,用尖鎬真是一鑿一個火花。”機械林場林業科80后副科長范冬冬回憶,2011年種下這片林子時,恰好有北京的中學生在這裡開展社會實驗。“十幾個躍躍欲試的中學生用了兩個小時,一個樹坑也沒挖出來。”

樹坑挖出來,還要將樹苗和填坑的土壤背上山。“由於山體陡峭,前年還摔死過兩匹騾子。”覆土防風、覆膜保水、架設圍欄……每道工序都是對塞罕壩“林三代”的挑戰。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人們習慣將機械林場工作者按20年劃分為一代,如今已是“林三代”。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就笑著“自嘲”說,“林三代”喜歡“自討苦吃”。

5年前,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以上。可以說前兩代林場人剩下的都是不宜林荒山:不是石質山地就是荒丘沙地。

當“林三代”向塞罕壩最后的荒山發起攻堅時,難免有疑慮的聲音。但他們創造出的駒子溝98.9%的3年保存率,無疑給疑慮者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同樣在馬蹄坑營林區,而今“王尚海紀念林”裡的落葉鬆,胸徑已達二十六七厘米,高度則長到了二十米開外。

1964年,“林一代”在這裡打響了“馬蹄坑大會戰”,造林516畝,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一舉扭轉了頭兩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引發的林場“下馬風”。

1989年,“馬蹄坑大會戰”的領導者之一、林場首任黨支部書記王尚海去世后,按照老人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這裡,滋養著這片他親手種下的林子。

劉海瑩回憶,在“文革”中,首任老場長劉文仕受到沖擊,晚上脖子挂著十幾斤重的拖拉機鏈軌板挨批斗,白天依然帶領職工植樹造林﹔即使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林場也沒有挪用過一分錢的造林資金……

三代林場人55年從沒有停止過造林。“但預計最多還要兩年,塞罕壩就不得不停止造林了。”劉海瑩說,當地攻堅造林目前已完成7.6萬畝,預計再有兩年就能完成剩下的1.3萬畝。

到那時,塞罕壩將達到86%的森林覆蓋飽和值。“除了道路、河流、濕地和防火隔離帶,已無林可造。”

在劉海瑩看來,“無林可造”是唯一能讓塞罕壩人停下來的理由。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