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開放發展 風起帆張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開放篇

戴艷梅 儲白珊 謝婷

2017年07月20日07:57    來源:福建日報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平潭綜合實驗區時與部分台資企業負責人交談。(資料圖片)

200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省長)在馬尾海關調研。(資料圖片)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台商獨資企業宸鴻科技(平潭)有限公司考察。(資料圖片)

閩山蒼蒼,蘊育先行活力﹔

閩水泱泱,奔涌開放大潮。

福建,地處東海之濱,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與台灣一衣帶水,淵源深厚﹔旅居海外的千萬閩籍華人華僑,心系祖國,熱愛鄉梓。作為中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的開放發展始終與國家戰略同脈動。

“對外開放興,福建興﹔對外開放步伐加快,福建興旺繁榮的機會越大。”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9·8”投洽會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談的一番話,至今仍激勵著福建人民。

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的十七年半,恰恰是福建由曾經的海防前線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前沿的重要時期。他抓住歷史機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抓實干。無論在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的寧德地區,還是在沿海開放地帶的省會福州,主政期間,習近平堅持開放發展的道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堅持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並重,在開放浪潮中不懈探索與實踐。

斗轉星移,日新月異。

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開放發展作為引領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來路,追尋足跡,本報記者走進寧德、福州、平潭等地,走訪曾經的參與者、見証者,通過他們的講述,記憶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開放之路”。

前瞻·解放思想堅定開放

“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習近平《擺脫貧困·跋》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

1988年6月,習近平到閩東上任。當時的閩東,交通閉塞,信息短缺,小農經濟一統天下,商品經濟的發展步履艱難。由於貧困,一些群眾安於“窮自在”﹔由於閉塞,一些干部習慣“等靠要”。

脫貧致富任重道遠。而臨海朝洋的地理環境、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開放政策的實施,又使閩東面臨著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的機遇。

輾轉閩東九縣調查研究后,習近平提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裡有無這種意識。當務之急,就是黨員、干部和群眾都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這樣,才可跳出老框框看問題,也可以振奮精神。

當時,閩東四個沿海縣中寧德、霞浦已列入開放縣份。習近平認為,開放和扶貧彼此融合、互相促進,提倡用開放意識來推動扶貧工作、在扶貧工作上運用開放政策﹔扶貧的結果將是開放的新起點,開放將使扶貧工作邁向新台階。因此,閩東經濟發展應該是開放和扶貧的政策雙管齊下。

這些全新的開放理念給封閉的閩東打開了新的發展思路。

兩年后,習近平調任省會福州市委書記。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建設“海上福州”發展戰略。1994年5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平潭縣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習近平系統地闡述了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深刻認識: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育經濟新生長點的重要途徑。他說:“沿海是我們遼闊的地域,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優勢所在,我們切不可忽略了這一優勢,也不能搞成單一的開發,而是通過綜合開發,形成大產業優勢。”當年6月12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

時隔18年后,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講述者:龔雄(時任福州市副市長)

習近平到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正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時,改革開放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干擾,人們思想中存在一些疑慮,有些雜音。然而,在那種歷史背景下,習近平卻有堅定的信念和准確的判斷,不是觀望,也沒有搖擺,而是旗幟鮮明地帶著大家走改革開放之路。

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當清官,不要當太平官”。太平官是怕事的,不敢擔當。習近平不怕。他總是鼓勵大家把想法說出來,大家議,他來拍板,負責到底。

1990年6月,到任后不久,他便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當時,台資大量涌入,不僅集中在市區和閩江口地帶,連縣裡和一些沿海鄉鎮也有。有些干部比較保守,“吃不准”政策,猶豫不決。在和縣、鄉、村的干部座談時,習近平用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8個字來形容。他說,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吸引台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大好機遇,這種機遇不常有,抓住它,就會對今后若干年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錯過它,就要落伍。面對機遇,我們應當有一種緊迫感,做出迅速反應,要有良好的競技狀態迎上去。他一再叮囑大家,思想要開明,要看長遠點,要充分做好迎接機遇的准備,積極認真地做好規劃。

對外開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了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市裡把1991年4月份定為“增強對外開放意識宣傳教育月”。習近平要求大家精心組織好,既大造聲勢,又講究實效,不搞形式主義,通過各種宣傳手段,進行“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教育,增強開放意識。他同時要求宣傳教育活動要和改變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軟環境相結合,從一點一滴做起,以吸引更多的外商。

記得那時候,全市各系統各部門舉辦不同類型的報告會近百場,一些涉外部門走上街頭開展涉外咨詢活動﹔許多部門和單位主動深入基層,解決了部分三資企業在土地審批、產品銷售等環節上的問題。這種強化宣傳的方式,效果好,也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些存在問題。

“他知行合一為閩東開放夯實基礎”

講述者:李金煊(時任寧德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寧德,對外開放軟硬件都“先天不足”。一方面,基礎設施薄弱,電力、通信發展滯后,嚴重拖了工農業生產的后腿。另一方面,在思想觀念上,一些干部存在“落后病”——有的“等、靠、要”,把黨和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支持當作“搖錢樹”﹔有的急功近利,對一些開發性生產的中長期項目和基礎工作興趣不大,信心不足。

習近平來了以后,一方面在改變干部群眾觀念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在改進基礎設施上花大力氣。

他在調研中發現存在問題后說,干部、群眾迫切要求早日改變面貌、脫貧致富,這種願望是好的,熱情也非常可貴。但寄希望於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相互結合。這番話給一些急於求成的干部“潑了冷水”。

他的態度很明確,“正確的路子是從本地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扎扎實實抓好基礎建設,實現逐步發展。當然,對一些大項目,我們也要積極做好准備工作,將來時機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當時,適逢中央作出在全國開展三年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抓基礎設施建設,既符合治理整頓的精神,也將為經濟發展准備必要條件。

在他的推動下,截至1990年,寧德全區行政村通車數達1179個,佔全區總行政村數的55.88%,初步形成公路交通運輸網﹔港口建設初具規模,碼頭泊位增加到80個,賽岐港初步形成閩東的港口中心,總吞吐量達47.7萬噸,居全省第四位﹔三都澳港成為閩東重點物資中轉過駁的疏運點。至1990年8月,全區各縣實現長途電話全自動撥號。閩東當時的電話通信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平。

“他讓我把沿海先進的發展理念帶回去”

講述者:雷仕慶(時任霞浦縣崇儒畬族鄉黨委書記、霞浦縣副縣長等職)

我是畬族人,因為工作關系,我與習近平同志有過幾次接觸,印象最深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1988年7月。當時,我是霞浦縣崇儒畬族鄉的黨委書記,崇儒是縣裡的三個畬族鄉之一,也是老區重點鄉。習近平任寧德地委書記后不久便來崇儒畬族鄉調研。他輕車簡從,隨行的隻有地委一名工作人員和縣委書記陳濟謀。習近平提出到附近村子裡轉轉,我們便一路走一路聊。從鄉裡的經濟發展狀況、發展思路,到畬族的習俗和文化傳統,他問得仔細。到了溪邊村老支書張霞瑞家裡,了解到村民主要靠茶葉、生姜等農副產品流通來發展經濟,習書記突然問我是畢業於哪所學校,得知我是中央民族學院畢業,他說,我們現在發展商品經濟,但是畬族鄉長期封閉,缺乏與外部交流,有許多影響市場發展的不利因素。你讀過大學,發展理念跟得上,更要有開放的意識,要爭取以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去打破畬族鄉原有的封閉。他的這番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

第二次是1991年初。當時,我被派到福清市挂職副市長兼融僑開發區副主任。作為山海協作的項目之一,寧德在那一年共派出5名干部到長樂、福清、莆田等沿海縣市挂職。恰逢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到福清調研,召集五套班子成員開座談會。沒想到習書記竟然在會場上認出了我。得知是來挂職的,他當場就說,這位是閩東來的少數民族年輕干部,你們要多支持他的工作。會后,習書記特地把我叫到身邊,說:“福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你在這兒挂職,要多調研、多借鑒,好好學一些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帶回閩東去。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可以來找我。”聞聽此言,我倍感鼓舞。

兩年后,我挂職結束回到霞浦,還專門給縣裡的鄉鎮干部作了題為“敢闖天下的福清人”專題報告會。后來,我被提任霞浦縣副縣長,分管外經工作。這段挂職經歷積累的經驗,給了我很大幫助。

“他對發展海洋經濟有超前理念”

講述者:劉嘉靜(時任平潭縣委書記)

習近平同志對發展海洋經濟有一種超前的理念和認識。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平潭縣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會上,他系統闡述了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深刻認識,說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育經濟新生長點的重要途徑。

當時,大家關注更多的都是陸域,很少有人提到海洋國土。因此習近平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大家都有疑慮:陸上都還沒有發展好,怎麼顧得了海上呢?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以疑惑居多。雖然在當平潭縣委書記之前,我是福州市水產局局長,多少也跟海洋“打過交道”,但對於海洋開發的思維依舊停留在傳統的養殖捕撈上。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為什麼選擇在平潭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的大會?這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國土思維,也體現了他對於發展海洋經濟的期待。那時,平潭陸地面積300多平方公裡,若單從陸域來說,毫無疑問是小縣。但平潭同時擁有6000多平方公裡的海洋面積,把廣袤的海洋面積算上,平潭就是大縣!

在研討會上,習近平說:海洋開發是當今世界的熱點之一,也是實現福州市今后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福州”的總體布局是以海島建設為依托,以海岸帶開發為重點,以海洋的綜合利用為突破口,全面提高綜合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聽了以后,覺得這個戰略布局高瞻遠矚。

他還特地對我們這些平潭的干部強調,四面環海的平潭在這方面比其他地方優勢更明顯,應當在建設“海上福州”中出大力、出經驗、出成果,要積極引導全縣樹立海洋國土資源觀念,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又要做海底的文章,促進海島建設從基礎開發向功能開發方向轉變,下大氣力抓好養殖業、捕撈業、海運業、加工業等四個重點,帶動海岸開發總體水平的提高。

客觀地說,當時發展海洋經濟是個新命題,對海洋進行立體式的、全方位的綜合性開發,習近平的這些發展思路讓我們耳目一新。大家茅塞頓開。

思路打開后,平潭積極發展旅游業,還積極拓展遠洋漁業,組織了16艘大型遠洋漁船,浩浩蕩蕩出海。不過,由於缺乏經驗,漁業基地補給、漁貨管理等都保障不足,第一次遠洋捕撈並不能算成功,吸取了一些教訓。后來,縣裡收購了一家外資水產公司的漁業基地,將其作為配套,平潭的遠洋捕撈業逐步發展了起來。

相關新聞


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

改革爭先 擊水中流——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改革篇

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閆妍)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