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8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幕】北京 2012年12月31日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解說詞】
這是一位大國領袖遠見卓識的清醒判斷,更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偉大抉擇。
影響歷史的重大思考與行動,往往源於經年累月沉澱的精華。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就曾提出,要“做改革的擁護者,做改革的實踐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護者”。這是一位扎根基層泥土的縣委書記對於改革的深刻感悟。
這之后,他在廈門這一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經受歷練﹔在寧德開創黨政干部“四下基層”新模式﹔在福州倡導服務型、高效能政府﹔主政福建,他成功推動“晉江模式”和“閩台合作”。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於《之江新語》一書中寫到,改革開放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前進的改革創新之路,就是一段“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歷程。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以“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八個大字拓展“城市精神”,讓上海奮力站在改革潮頭。
而就任總書記后,他將地方治理的成功經驗,豐富升華為國家治理戰略,與13億中國人民一起,回應著世界和時代的深切詢問。
2013年4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正式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親任組長。
【同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鄭新立
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很踴躍,提出了上萬條的改革建議。那麼重點集中在什麼地方呢?既要體現全面深化這樣一個精神,又不是面面俱到。最后總書記出了個高招,集中解決制度性的問題,集中解決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問題,集中解決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
【解說詞】
文件起草期間,許多人提出,新一輪改革涉及的部門和領域更多、推進難度更大、觸及利益更深,必須有一個更高層級、更強有力的領導“中樞”來加強頂層設計。
大家的提議,與習近平總書記的構想不謀而合。他最終拍板決定,將建立更高層級的領導機制,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監督落實。
【字幕】湖北 武漢新港
【解說詞】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在湖北武漢考察,並就改革相關情況進行深度調研。
就是在這間會議室裡,習近平與湖北省領導干部座談時,首次提出了改革的五大關系,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他說,“改革的幾個關系,在湖北講,實際也是對全國講”。
【同期】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 王滿傳
總書記講要處理好這五大關系,講的是要認識和把握改革的規律,這既是改革的認識論,也是改革的方法論。我覺得它反映了總書記在全面系統總結我們國家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對進一步深化改革,系統、深邃的戰略思考。
【解說詞】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
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運籌帷幄。每一步,都需謀定后動、蹄疾步穩。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為了走好這堅實的一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奔波調研的足跡,生動地鐫刻於中華大地的山水之間,體察世情民意、觸問基層所需。人們透過這一幕幕,讀解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銳意改革、帶領國家走向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與奮斗情懷。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正式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字幕】北京 2014年9月5日 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它什麼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
【解說詞】
由前后兩句話組成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首次圍繞改革設立的宏大目標。這一次全會作出的決定,共啟動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涉及的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而《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同)明確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是中國共產黨改革理論的又一重大突破。
【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
我們當時看到這個概念,我就是很振奮的。因為在我們的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一直是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的問題。特別是過去20年全球化以來,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和范圍越來越廣,中國走市場化道路的改革發展,也是變成必然的趨勢。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點,來定義市場化起到更關鍵的資源配置作用,我覺得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決策。
【解說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再出發”的一次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正用深入思考和豐富實踐,作答著新一輪改革“全面”和“深化”這四個字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闡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
強調“全面”,就是強調必須構建起豐富全面的改革目標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統領下,中央明確了各領域的分目標,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特征凸顯。
強調“全面”,就是強調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的重要性。各領域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它領域,同時也需要其它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強有力的頂層設計,才能開辟改革新局面。
強調“全面”,就是強調要構建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全面,體現在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裡,體現在改革的總體效應、總體效果裡。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做過這樣的比喻: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一比喻,生動詮釋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義。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改革不能浮於表面,必須向縱深推進。必須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再上層樓、再進一步、再深一層。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要具備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改革越入縱深,各種矛盾問題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改革者要敢於觸碰深層利益,敢於改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動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闖敢試,能盡責,敢擔當。
【同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鄭永年
改革先易后難,先吃肉后啃骨頭。還有就是說你改革,早期改革的話我覺得比較容易一點,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很窮,中國人所說的窮則思變,因為很窮,大家互相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但是改革到后面的話,我覺得不是處於飢餓狀態了,很多人已經吃飽了,甚至有的人吃胖了,他不想動了,那你怎麼辦呢?我們就通俗地說,有既得利益產生了。早期既得利益少,后來既得利益龐大了,那你要克服既得利益,怎麼辦呢?
【解說詞】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隻要鍥而不舍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面對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越要堅定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任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任副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挂帥,再次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卓元
中央成立這個小組,我們大家都覺得是非常有針對性,而且都寄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到攻堅克難的階段了,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越來越難。
【解說詞】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成立為標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壯麗開啟!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以問題為導向,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持久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准。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堅持“問題導向”是其鮮明特征。堅持問題導向,要善於抓主要矛盾,讓全面深化改革既形成統籌推進之勢,又展現重點突破之力。在一些重大改革領域,中央既作出整體推進的部署,又選准重點,鮮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麼、當頭炮打哪裡。在一些復雜的改革難題面前,中央引導大家去准確判斷問題的主與次、輕與重、急與緩,用符合實際情況、符合改革內在規律的時間表、路線圖,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統籌推進、重點突破,極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針對性、突破性和有效性,增加了改革的深度、銳度和整體力度。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注重法治引領、強化制度創新的根本性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一論斷,鮮明定義了“改革”與“法治”的辯証關系,即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
【同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許安標
在改革進程中來完善法治,我們改革實踐中有些制度、有些實踐探索、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上升到法律層面,那麼就是完善法治。同時改革也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這樣就增強我們改革的這種權威性。
【解說詞】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銜接,始終是總書記論及改革時的“高頻詞”。而一大批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正在為我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基礎。
以制度創新來推動改革,更能越過事物的表象,擊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態勢躍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達矛盾匯聚的深處和利益交錯的樞紐。
以制度創新來推動改革,更能體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現實需要,有利於在改革的破與立之間,在此項改革與彼項改革之間,在改革與法治之間,構建起穩定的連接體系。
在法治引領下的制度創新,極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讓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讓改革中的“立”更加穩固。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頂層設計也注重基層探索,既抓方案出台也抓效果落地,彰顯著睿智嚴謹的改革理念與務實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無論改革推進到什麼階段,人民首創精神都不能忽視”。
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二者有機結合。
俗話說,撼山易、治水難。曾經,“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為破解分割管理這一老大難問題,近年來,我國多省市試點推行“河長制”,將河流水域由“河長們”分段管護、包片負責,河流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總結基層探索的成功經驗,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河長”,從此遍及全國。
【同期】經濟學家 劉世錦
現在我們強調是要頂層設計,同時要有基層的實驗,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作為頂層設計,我的理解就是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就是指方向,第二就是要劃底線。方向搞清楚了、底線劃清楚了,剩下就是到底一種什麼樣的體制機制是管用的,是符合實際的。這個還是要讓我們各級地方政府、我們的企業、我們的人民群眾大膽地去試。
【解說詞】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處,沒有輕鬆愉快,沒有現成答案,沒有后退余地,沒有徘徊理由。
如今,“改革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許多改革“金句”,人們早已耳熟能詳。
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懶改、慢改、假改和不會改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廣大黨員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要盡責擔當,既當改革促進派,又做改革實干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親自抓、帶頭干,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中央深改領導小組也不斷圍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開展改革督察,抓好改革試點等工作作出部署。
“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
美國詩人穆爾的這句話,常被習近平總書記提及和引用。三年多來,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堅定不移抓改革舉措的落准、落細、落實,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征。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獲得感”一詞,詮釋著改革永恆不變的價值底色。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體”這一論斷,格外醒目。
許多國外媒體和政要也撰文寫道:強調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服務人民,這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民本情懷。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