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生命,為祖國澎湃——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2】

2017年05月17日13:37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生命,為祖國澎湃——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拼命黃郎”——“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黃大年辦公室。茶幾上一盆淡黃色的菊花,幽幽地開著。沙發靠門一塊白板上各種公式和圖形,定格了主人當時的學術思考。

牆面上一張巨大的表格吸引了我們,它覆蓋整面牆甚至一直延展到天花板——這是黃大年2016年的日程表,密密麻麻:

赴西北地區指導地方科技建設﹔到發達地區指導經濟轉型﹔省內部分地區調研地方產業轉型﹔“千人計劃”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審……

回國7年,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他出差有個獨特的習慣,常常訂夜裡的航班。

“白天開會、洽談、輔導學生,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飛機上,他還在改PPT,因此人送綽號‘拼命黃郎’。”

“拼命黃郎”的一天大多是這樣度過的:

早起,冷水洗臉,一大杯黑咖啡,轉頭埋在小山似的資料中。

中午,大家去食堂,他盯著電腦喊一聲:“兩個烤苞米。”沒有烤苞米,他就從書包裡掏出兩片皺巴巴的面包。

下午,辦公室門口排起長隊,校內外的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找他請教。

半夜,他不出差就加班,有時還會和一些專家電話交流。

“黃老師經常會接到一些單位的電話,就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和棘手問題征詢意見,時間多半是在后半夜。”

國土資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船重工、浙江大學……多個部門和機構裡,我們都能找到和黃大年相熟的專家。就連黃大年團隊裡的成員,也很難搞清楚黃大年同時在承擔多少工作。

同一個團隊的“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很擔心:“你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這麼下去,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住啊!”

這位“拼命黃郎”卻在微信朋友圈裡這樣說:“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恨不能一分鐘掰成八瓣兒用的“拼命黃郎”將自己的生命發揮到了極限。昏倒和痙攣的頻率增高了,勸他去體檢,他總以忙來推脫……

黃大年陀螺一樣轉著。牆上,2016年11月的日程表記錄著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北京——寧波——長春——北京——長春——北京——長春——北京——長春——北京——成都。

11月29日,日程表上龍飛鳳舞地標記著“第七屆教育部科技委地學與資源學部年度工作會”,之后再沒任何記錄。看著我們疑惑的眼神,黃大年生前的助手、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哽咽了——

那天凌晨2點,北京飛成都的最晚航班剛一落地,黃大年被急救車接走。

“病人什麼情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室內,醫生一邊推著擔架床,一邊問同行的人員。

“胃很疼,在飛機上就昏過去了。”

“他吃什麼了?”

“今天沒顧上吃飯,登機前就喝了一瓶冰可樂。”

“可樂?”醫生皺皺眉頭,伸手想抽出病人懷裡抱著的筆記本電腦為他做初步檢查,卻被對方抱得死死的。黃大年醒來第一件事就趕緊摸了摸懷中的電腦,然后長舒了一口氣,對旁邊同行的人員說:“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裡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天剛擦亮,黃大年就迫不及待地“逃離”了病房。護士趕過來勸他做進一步檢查,他卻一邊往嘴裡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一邊頭也不回地走出了醫院:“還有個會,挺重要的,我得去。”

回到長春,黃大年被強制做了體檢。等結果的那兩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檢查結果出來了:膽管癌。

腫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他為什麼這麼惜時不惜命?”

採訪中,我們問過許多人這樣的同一個問題。

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最了解這位老友:“在科學的競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績都將馬上成為過去,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總會有極其強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

就是這種“不安全感”、這種“本領恐慌”,成為黃大年玩命工作的動力來源!

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副所長楊長春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追求事業和夢想的常態,他努力想超越最先進的成果,他就得加班加點地付出。他要不斷地去破除、否定、推倒自己已有的東西,才能一點一點地提高、趕超。”

也許,這就是“拼命黃郎”的內心世界。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