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關於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5】

2017年04月06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五、營造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環境

22.豐富精神文明建設載體。加強新聞傳播能力建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宣傳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加強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道德熱點問題的引導,有力抨擊背離主流價值的錯誤言行和丑惡現象,切實發揮新聞輿論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重視運用文學戲劇、影視音樂、戲曲曲藝等文藝形式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潛移默化向社會傳遞主流價值,感染影響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公益廣告是傳播核心價值觀、倡導文明新風的有效載體,要突出主題,注重創意,健全機制,加大刊播展示力度。

23.加強網上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實施網德工程,深入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活動,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強化網絡運營主體的社會責任,引導人們提升網絡文明素養,淨化網絡環境,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適應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接受習慣的深刻變化,積極運用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傳播文明理念、推進實際工作。開展網絡公益活動,讓公益精神彌漫網絡空間。

24.拓展精神文明建設陣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等文化設施建設,繼續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切實提高使用效率。以綜合性、適用性為原則,大力推進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完善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滿足基層文化需要和群眾文化需求。

25.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把精神文明建設要求融入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社會治理、行業管理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立法司法執法各個環節,發揮法律法規對維護良好社會秩序、樹立文明社會風尚、培育和諧人際關系的保障作用。認真總結工作經驗,把那些符合實際、成效明顯、群眾認可並被實踐証明的規律性做法上升為法律法規。建立法律法規和重大公共政策的道德風險評估機制,防止具體法規政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加強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的文明創建和執法規范化建設,提高司法公信力,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活動、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依法懲處嚴重突破道德底線的失德失信行為和社會丑惡現象,避免極端個別事件對社會公序良俗帶來負面沖擊。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職業規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26.對外展示文明中國良好形象。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是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要結合國家重大外交戰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價值,積極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樹立中國文明進步、開放自信、親切友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在赴境外留學、經商、從業、旅游人員中開展爭當“文明使者”活動。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