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鄧小平與雙龍橋的故事

2017年01月23日13:43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化鎮谷河(淮河的支流)上有雙龍橋,從外觀上看,它與其他橋沒有多大差別,但在雙龍橋背后,卻流傳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重修雙龍橋是鄧小平親自批示的,當地村民為感謝鄧小平,親切地稱雙龍橋為“連心橋”。

  2013年11月11日,本報特派採訪組來到王化鎮雙龍橋,曾任阜南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的杜選凌老人向記者講述了鄧小平與雙龍橋的故事。

  “雙龍橋是兩座古橋。”今年65歲的杜選凌說,他出生在雙龍橋附近的一個村子裡,經常聽老一輩的村民說起雙龍橋,每座橋中孔的石梁上雕有石龍,頭西尾東,昂首作騰空狀。南橋的石龍系青石,故曰青龍橋﹔北橋的石龍系白石,故曰白龍橋。白龍橋在谷河上,建於明洪武年間﹔青龍橋在谷河的故道上,建於白龍橋之前。兩橋連接南北交通,為阜陽通往河南固始、商城之要津,也是國民黨時期王化區署與阜陽縣政府來往之通道。

  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數萬部隊及車馬輜重均從此橋通過,為給后面追擊的國民黨軍隊設置障礙,部隊忍痛將此橋炸毀,當時部隊向群眾許諾革命成功后將重修此橋。

  “橋毀后,南北交通中斷,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杜選凌說,雙龍橋僅剩下兩邊的橋墩,當地村民為方便渡河,便在橋墩之間並列固定了兩首木船。“隻能人行,汽車不能通過。遇上發大水時,村民們要想過河隻有擺渡到對岸。”

  1984年至1987年,王化鎮村民為改變現狀,上書鄧小平同志,請求中央撥款重修王化鎮雙龍橋。

  “第一次寫信給鄧小平時,我還看過信的原件。”杜選凌說,1984年時,他在阜南縣文化館擔任館長,王化鎮王修平、劉金平等20余名村民聯名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向他請教信的內容是否妥當。然后,村民們便將信寄給了中央辦公廳。

  不久之后,鄧小平同志就親自批示:“請中央辦公廳信訪局認真核實群眾反映問題,如情況屬實,希盡快解決。”根據鄧小平同志指示,

  中央辦公廳信訪局查閱劉鄧大軍南下路線圖,証實村民們反映的情況

  屬實,於是將重修雙龍橋列入國家計劃。

  “由於資金下撥和項目審批還需要時間,村民們有些迫不及待,隨后又上書了三次。”杜選凌說,1987年,交通部撥款50萬元,安徽省交通廳、水利廳、財政廳和阜南縣人民政府又籌資80萬元,總計130萬元。資金到位后,雙龍橋就開始重修,1990年建成。全橋長99.5米,寬8米,6孔,雙柱式橋墩,牆式橋台,單支空心橋板構造,二面欄杆上飾以雙龍盤繞,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栩栩如生。由於橋身較高,即使雙龍橋王家壩達蓄洪水位,導致谷河水位上漲,雙龍橋下面仍可通船。

  “當初寫信給鄧小平時,村民們根本沒想過能得到回復,鄧小平作為國家領導人,公務這麼繁忙,卻還親自為這點小事親自作出批示,並且讓雙龍橋得以重修,村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臨走之時,杜選凌告訴我們,橋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道路暢通,王化鎮也隨之繁榮,谷河兩岸群眾為感謝鄧小平,親切地稱它“連心橋”。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