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鄧小平三到新縣

2017年01月23日13:39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圖為王擁軍(右)向記者講述鄧小平在新縣的歷史。

  新縣,位於大別山北麓,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去年11月27日,採訪組進入河南信陽市,首先便來到信陽市新縣。

  新縣曾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進入大別山后,鄧小平曾三次專程到新縣指導工作,踏遍這一革命老區的山山水水,在八裡畈鎮、箭廠河鄉、陳店鄉等處,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講解員王擁軍和曾研究新縣黨史20年的晏慎鈞,向採訪組講述了鄧小平在新縣的點點滴滴。

  一到新縣:組建縣委和縣政府

  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王擁軍首先講述了新縣的歷史。

  新縣過去曾是信陽市光山縣的一部分,名叫新集鎮。1932年2月,紅軍攻克新集鎮,此后光山縣蘇維埃政府、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等領導機關相繼設於此地,新集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和首府。

  當年8月,國民黨軍劉峙部攻佔新集,劉峙以其號“經扶”為縣名,在新集設立經扶縣,包括光山南部地區和黃安、麻城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抗戰時期,也一直沿用此縣名。1947年8月28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了經扶縣城。

  此時,鄂豫皖邊區黨的組織隻剩下以劉名榜為書記的羅(山)禮(山)經(扶)光(山)中心縣委,率領著一支百人左右的游擊隊,頑強地堅持著極為艱苦的游擊戰爭。第一次來到經扶縣,鄧小平就幫助組建了縣委和縣政府,使經扶縣的工作迅速全面開展起來。

  “當時劉鄧大軍剛剛進入大別山,連吃飯都成問題。鄧小平來到新縣后,立即任命野戰軍民運部長穰明德為縣委書記,任命劉名榜為縣長,並派了一批得力干部,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發動群眾,建立政權,打開局面。希望以此迅速與當地群眾建立聯系,建立鞏固根據地。”王擁軍說,干部們不負鄧小平的重托,他們一到新縣,便立即深入群眾,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打擊土頑,保護群眾利益,培養積極分子,很快鞏固了政權,打開了斗爭局面,使經扶縣成為大別山根據地的中心區之一。

  二到新縣:更改縣名迎接新生活

  “1947年12月下旬,大別山的反‘清剿’斗爭即將取得勝利,鄧小平部署完前方作戰,便與李先念、李達、段君毅來到經扶縣。”王擁軍介紹說,這是小平第二次來到這裡。

  鄧小平親自安排部署,幫助建立了鄂豫第二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把新縣和第二地委的工作進一步引向深入。

  小平這次到來,還親自簽署了為經扶更改縣名的報告。

  早在劉鄧大軍剛剛解放經扶縣城之時,就有許多人提出,“經扶”二字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象征。現在,全縣建立了革命政權,經扶縣這個臭名應該從地圖上抹去。縣委立即就改用什麼縣名的問題征求大家的意見。有的說叫“渙先縣”(吳渙先,新縣人,革命烈士),有的說叫“澤民縣”(沈澤民,新縣人,革命烈士),也有的說叫“伯承縣”等等。

  12月初,穰明德向劉伯承匯報了縣委准備把經扶縣改為伯承縣的意見。劉伯承聽后立即表示,改縣名的意見好,但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縣名,並說:“不要以人名作地名。”

  穰明德和幾個同志商議了一下,提議說:“這個縣的縣城叫新集鎮,現在解放了,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開始了新的生活,就叫新縣吧!”劉伯承一聽高興地說:“好!叫新縣好!”

  新縣這一意味著新政府、新生活的名字也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他親自簽批了更名報告。於是,新縣縣名就這樣定了下來。1947年12月30日,經扶縣在陳店鄉王灣召開了全縣首次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更改縣名的決議,將經扶縣更名為新縣。

  三到新縣:小平作的報告鼓舞人心

  1948年春節剛過,鄧小平同志便與李先念、李達等同志由安徽金寨翻山越嶺,第三次來到新縣。

  在他離開新縣的這段時間裡,鄂豫二地委領導班子成員已經全部配齊,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各項工作納入正軌,分區部隊發展到3個團。鄧小平十分高興,但他清楚,在大別山的斗爭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雖然敵人對根據地的“清剿”失敗,但還可能卷土重來。因而,大別山的斗爭還在繼續,困難還會存在。為了讓全體干部了解全國斗爭形勢,樹立堅持大別山斗爭的信心,對即將到來的嚴重局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為主力部隊轉出大別山作寬大機動創造條件,鄧小平立即召集二地委全體干部會議,在會上作了關於全國形勢和大別山區形勢的報告。

  鄧小平在報告中,詳細分析了我軍反攻的勝利和全國的戰局,又分析了大別山敵人的兵力變化情況。他根據對形勢的准確把握,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基本的——敵人是防御的﹔二、敵人是攻勢防御,以進攻達到防御。鄧小平又強調,這叫垂死掙扎。垂死是基本的,不看到這一點,便不了解反攻勝利﹔掙扎是另一方面,不看到這一點,會鬆懈、麻痺、喪失斗志!

  今年74歲的晏慎鈞向採訪組的同志們介紹當時的情況說,“小小的會場擠得滿滿的,幾十個堅持大別山斗爭的干部被鄧小平同志那深刻、精辟的分析,緊緊地吸引住了。過去,他們隻看到敵人33個旅對大別山區的猖狂進攻,隻看到敵眾我寡,力量薄弱的不利條件,感到形勢緊張,困難重重。聽了鄧小平同志的報告,他們的視野一下子由大別山擴展到了全國。他們了解到,敵人的進攻雖然氣勢洶洶,但那只是防御性的進攻,是臨死前的狂吠,我們的面前雖然仍有不少困難,但等待我們的是勝利和希望。”

  聽著晏慎鈞老先生的講述,我們仿佛看到,窗外寒風呼嘯,屋內爐火熊熊。小平同志的報告激勵著會場裡每一個人,讓他們的眼睛穿越大別山區,看到中原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光明前景。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