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历史瞬间

邓小平三到新县

2014年04月01日10:2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图为王拥军(右)向记者讲述邓小平在新县的历史。

新县,位于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结合部,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门”之称。去年11月27日,采访组进入河南信阳市,首先便来到信阳市新县。

新县曾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进入大别山后,邓小平曾三次专程到新县指导工作,踏遍这一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在八里畈镇、箭厂河乡、陈店乡等处,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王拥军和曾研究新县党史20年的晏慎钧,向采访组讲述了邓小平在新县的点点滴滴。

一到新县:组建县委和县政府

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王拥军首先讲述了新县的历史。

新县过去曾是信阳市光山县的一部分,名叫新集镇。1932年2月,红军攻克新集镇,此后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等领导机关相继设于此地,新集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首府。

当年8月,国民党军刘峙部攻占新集,刘峙以其号“经扶”为县名,在新集设立经扶县,包括光山南部地区和黄安、麻城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抗战时期,也一直沿用此县名。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了经扶县城。

此时,鄂豫皖边区党的组织只剩下以刘名榜为书记的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率领着一支百人左右的游击队,顽强地坚持着极为艰苦的游击战争。第一次来到经扶县,邓小平就帮助组建了县委和县政府,使经扶县的工作迅速全面开展起来。

“当时刘邓大军刚刚进入大别山,连吃饭都成问题。邓小平来到新县后,立即任命野战军民运部长穰明德为县委书记,任命刘名榜为县长,并派了一批得力干部,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打开局面。希望以此迅速与当地群众建立联系,建立巩固根据地。”王拥军说,干部们不负邓小平的重托,他们一到新县,便立即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打击土顽,保护群众利益,培养积极分子,很快巩固了政权,打开了斗争局面,使经扶县成为大别山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

二到新县:更改县名迎接新生活

“1947年12月下旬,大别山的反‘清剿’斗争即将取得胜利,邓小平部署完前方作战,便与李先念、李达、段君毅来到经扶县。”王拥军介绍说,这是小平第二次来到这里。

邓小平亲自安排部署,帮助建立了鄂豫第二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把新县和第二地委的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小平这次到来,还亲自签署了为经扶更改县名的报告。

早在刘邓大军刚刚解放经扶县城之时,就有许多人提出,“经扶”二字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现在,全县建立了革命政权,经扶县这个臭名应该从地图上抹去。县委立即就改用什么县名的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有的说叫“涣先县”(吴涣先,新县人,革命烈士),有的说叫“泽民县”(沈泽民,新县人,革命烈士),也有的说叫“伯承县”等等。

12月初,穰明德向刘伯承汇报了县委准备把经扶县改为伯承县的意见。刘伯承听后立即表示,改县名的意见好,但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县名,并说:“不要以人名作地名。”

穰明德和几个同志商议了一下,提议说:“这个县的县城叫新集镇,现在解放了,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开始了新的生活,就叫新县吧!”刘伯承一听高兴地说:“好!叫新县好!”

新县这一意味着新政府、新生活的名字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他亲自签批了更名报告。于是,新县县名就这样定了下来。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在陈店乡王湾召开了全县首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更改县名的决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

三到新县:小平作的报告鼓舞人心

1948年春节刚过,邓小平同志便与李先念、李达等同志由安徽金寨翻山越岭,第三次来到新县。

在他离开新县的这段时间里,鄂豫二地委领导班子成员已经全部配齐,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各项工作纳入正轨,分区部队发展到3个团。邓小平十分高兴,但他清楚,在大别山的斗争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敌人对根据地的“清剿”失败,但还可能卷土重来。因而,大别山的斗争还在继续,困难还会存在。为了让全体干部了解全国斗争形势,树立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对即将到来的严重局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作宽大机动创造条件,邓小平立即召集二地委全体干部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全国形势和大别山区形势的报告。

邓小平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军反攻的胜利和全国的战局,又分析了大别山敌人的兵力变化情况。他根据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得出了两个结论:一、基本的——敌人是防御的;二、敌人是攻势防御,以进攻达到防御。邓小平又强调,这叫垂死挣扎。垂死是基本的,不看到这一点,便不了解反攻胜利;挣扎是另一方面,不看到这一点,会松懈、麻痹、丧失斗志!

今年74岁的晏慎钧向采访组的同志们介绍当时的情况说,“小小的会场挤得满满的,几十个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干部被邓小平同志那深刻、精辟的分析,紧紧地吸引住了。过去,他们只看到敌人33个旅对大别山区的猖狂进攻,只看到敌众我寡,力量薄弱的不利条件,感到形势紧张,困难重重。听了邓小平同志的报告,他们的视野一下子由大别山扩展到了全国。他们了解到,敌人的进攻虽然气势汹汹,但那只是防御性的进攻,是临死前的狂吠,我们的面前虽然仍有不少困难,但等待我们的是胜利和希望。”

听着晏慎钧老先生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窗外寒风呼啸,屋内炉火熊熊。小平同志的报告激励着会场里每一个人,让他们的眼睛穿越大别山区,看到中原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光明前景。

(责编:乐意、秦晶)